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7|回复: 0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5集)

[复制链接]

2744

主题

2743

帖子

200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020869
发表于 2021-10-28 05: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1月2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九,“天必锡汝以福”。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四十八页,经文:

“天必锡汝以福”

“(发明)上句如我存心。是因。此句锡汝以福。是果。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毫发无爽。非如穷措大所谓。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之说也。”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名相注释:

好,我们看这个“锡”,“天必锡汝以福”,但是它这个字用金字旁的“锡”。这个金属里面有一种锡矿。这个“锡”是念息,没有错。但是这个“锡”,它通赐,赐就是贝字旁那个赐,就“天必锡汝以福”,就我们把东西赐给别人,上天赐个福报给你,用赐。但是这个地方它用古字是用“锡”,但是在注解上的解释,锡跟赐是通的,就赐与、赐给。在《诗经·大雅》,“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的意思,就是因为孝子的德行能感动别人,所以行孝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不缺乏孝子,而上天会永远赐给这种孝子。

“毫发无爽”,“爽”是犯错、违失,譬如说屡试不爽。

“穷措大”,“措大”是指古代贫寒失意的读书人,穷酸的书呆子,这叫“穷措大”。

“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天心”就是天意的意思。意思是指,上古时代,天心存显,故可探究;但是在衰乱之世,天心隐藏,天心隐灭,不可探究。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上一节说“如我存心”是因,这一节是说赐汝以福是果。“必”,“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有丝毫的差离。不像“穷措大”(古时候称贫穷的读书人),不像“穷措大”所说的那样,上古天心可以问,衰世天心不可问。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天字。有就形体言者。有就主宰言者。就主宰言。则所谓天者。即皇皇上帝也。后儒讳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其言未始不是。然世人说著上帝。犹有畏惧之心。若止说一理字。谁人畏之。且如密室之中。有一美女在焉。入其室者。淫心勃发。忽有人曰。室中已供玉皇圣像。彼女正在烧香。此时虽极恶之人。亦惕然知惧。未必遂敢于玉皇像前。肆行无忌也。若但告之曰。汝之所为。大非理之所宜。逆理。则得罪于名教。不可以为君子。试问此人。当奋然勃然之时。果能闻之而顿息否。故知天字就主宰言。足以劝化学者。有功于儒教。若但就理言。徒开天下无忌惮之门。不可以为训也。(人人知畏惧。便是治天下之机。人人无忌惮。便是乱天下之机。)况世间万事万物。何处不可说理。天固即是理。性亦即是理。天命之谓性。竟是理命之谓理。思之。不觉失笑。”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主宰”,这个是具有支配、制裁事物能力的主体。

“皇皇上帝”,“皇皇”,美盛貌,庄肃,庄重肃穆的样子。这个是指玉皇大帝。

“后儒讳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这个“后儒”它是指程颐、程颢、朱熹理学为代表。朱子注经,朱熹在注解经文的时候,凡是遇到“天”这个地方,朱熹往往用“理”字来汇通。可是万事虽皆有其理,但宋儒含糊笼统,模糊经义,致使经典教化之功德隐而不彰。就是如果你都是讲理的话,那经典教化,它的功能就隐而不彰,就彰显不起来。这个是“后儒讳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他用理来代表上帝。

“未始”,还没有、未必。用在否定的句子前面,构成双重否定,语气较肯定句委婉。

“惕然”,惶恐貌,惶恐的样子。

“名教”,凡彝伦之所关、圣贤所训示的,都叫名教。

“机”,事物发生、变化的原由。《礼记·大学》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如果在一个家庭里面都能够行仁道,大家都有仁心,家家都有慈悲心,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推动仁慈博爱,这个仁慈博爱在这国家就会兴盛起来,就形成一种风气了。一家能够让,别人来学习、效法,别家也让,家家都让,那这国家就都会崇尚礼让了。一个人如果贪婪、暴戾,每一个人都贪婪、暴戾,那这个国家就变成乱邦了,就有人会作乱了,“一国作乱”。这个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的,“其机如此”。

“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是出自《中庸》里面的经文,郑玄《注》云,“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就是性德,性德就是天命,与生俱来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本善的本善是止于至善那个善,就是我们的性德,不是善恶的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天命之谓性”。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天字”,有就“形体”来说,有就“主宰”来说。就“主宰”来说,那么所说的天就是伟大的上帝。后来的儒生避免忌讳说上帝,就以“理”字来代替,这样讲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世间人说着上帝,但是对世间人说上帝,他就有畏惧之心。如果只说一个“理”字,谁会害怕?谁会畏惧?就像在密室里面,有一个美女在里面,在那里,有一个人走进去房间,看到这个美女,就淫心大发。忽然有人说,跟这个人说,屋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的圣像,这个女人正在烧香祭拜。这个时候就是极恶的人,他听了这些话,也会警惕、害怕,不敢在玉帝像前肆无忌惮。如果你只告诉他说,你的做法是天理难容的,不是理所能容许,就是天理难容,你背理了,就得罪于圣人礼教,不能做君子。试问,这个人正当淫心旺盛大发的时候,果然能够听得进去这种大道理,顿息淫心吗?因此,“天”字就主宰来说,足可以劝化求学的人,“有功于儒教”。如果只就理而言,就开了天下无所顾忌的大门,不能作为教训之词。(人人知畏惧,就是天下大治的关键;人人无顾忌,就是天下大乱的关键)。何况世上万事万物,哪里不可说理呢?天固然是理,性也是理。“天命叫做性”就是“理命叫做理”,这样解释,不觉失笑吗?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象山先生六岁时。忽问天地何所穷际。思之至于终夜不寐。今白发老人。日在天之下。竟不知头上所戴者为何天。则亦蠢然一血气之伦而已。”

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象山先生”是人名,就是陆九渊。南宋的大学问家。曾经结茅篷,结茅就是盖一个草屋,讲学在象山这个地方,所以一般的学者都称他叫“象山先生”。就好像我们佛家,天台大师,智者大师一般都叫天台大师,莲池大师在云栖山,所以叫云栖大师。那么象山先生常常,偶尔会跟朱熹在鹅湖论辩,他会跟朱熹见面,然后在鹅湖那边论辩,他们的见解都不太一样,所见多不合。朱熹重道问学,主张格物穷理。格物,我们的佛家解释,就跟物欲战斗,格就是战斗。所以格物就是放下五欲六尘,息灭贪瞋痴。穷理就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格物穷理就是格除物欲、通达真理,叫穷理。那陆九渊先生重视德性,他认为德性应该要从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要透过修行,把德性开显出来,那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主张心就是理。那么陆九渊先生学说后来由明朝的王守仁先生继承发扬,一般称为陆王学派。他著有《象山集》二十八卷。

“蠢然”,我们说蠢动含灵。蠢动含灵,这个“蠢然”的意思,就是动物的意思。“蠢”就是有动作,虫在动叫“蠢”。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陆九渊六岁的时候,忽然问天地有无边际呢?整夜不睡的就在想这个问题。现在的白发老人,每天住在天下面,竟然不知道头上所顶的是什么天,就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伊川先生访邵康节。指面前食桌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极与论天地万物之理。及六合之外。伊川惊叹曰。生平唯周茂叔论至此。(见圣学宗传。)嗟乎。谁谓古之大儒。必不究心天上天下之事乎。朝菌虽不知晦朔。蟪蛄虽不知春秋。而晦朔与春秋。究何尝废哉。然则三界内。实有二十八天。何得不自附于濂溪康节之末。觅伊川其人者。而与之语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邵康节”,人名,就是邵雍。字尧夫,宋朝范阳人,精通先天象数之学。住在洛阳四十年,所以称所居的地方叫“安乐窝”,死后被尊称为康节先生,所以叫邵康节。他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就是在《了凡四训》里面,了凡先生遇到那个,第一个算命的那个孔先生,要传那个《皇极经世》,《皇极经世》这本书,理当传给袁了凡先生,就是在《了凡四训》里有提到这一段。那这个《皇极经世》这本书是算命的书,它不是孔先生作的,是邵康节作的,就邵雍。

“六合”,上下东西南北叫“六合”。《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个是指天地、宇宙,或天下、人世间,这个意思,叫“六合”。这个《庄子·齐物论》里面讲,这个“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什么意思呢?这个叫做虚空法界都离不开我们这念心性,我们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六合之外,虚空法界一切万法,都不离开我们这念心性。所以圣人他知道这个真理,但是他会应机说法,根机因缘到了,他才跟他讲这种心性的道理,他会契入。如果根机不成熟,反而造成他毁谤或者他的烦恼,所以“圣人存而不论”。那“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那心性的东西呢,“六合之内”就是我们心性的东西,我们在这个世间里面,圣人都会透过他的后得智来教化众生,叫做“圣人论而不议”。所以这个圣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都是指圣人他证得根本智,然后用后得智教化众生。

“生平”,一生或是有生以来。

再来,“周茂叔”,周茂叔就是周敦颐,是宋朝的大儒,程颐、程颢的老师,叫周敦颐。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朝菌虽不知晦朔,蟪蛄虽不知春秋”,这个“朝菌”就是朝生暮死的菌类。“晦朔”,农历每个月最后一日跟第一日,这叫“晦朔”。“晦”是最后一日,“朔”就是第一日。所以,朔望日的朔就初一,望就十五。“蟪蛄”是一种动物的名字,是蝉的意思,蝉类。它体积短,但是嘴巴长,色是黄绿色的,有黑白条纹,翅膀有黑斑。那么雄体,腹部有鸣器,会发出声音出来,声音响亮,这个叫“蟪蛄”。这个意思是指,朝菌朝生暮死,因为不到一个月的生命,所以它不知道有晦朔,因为活不到一个月啊,朝生暮死。那蝉类呢?夏生秋死,所以不知道有春秋啊,故不知有春秋啊。

这个字句是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所以,等一下我们再来探讨《庄子·逍遥游》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朝菌朝生暮死,故不及一月,这“朝菌虽不知晦朔”,这个意思是说,比喻见识有限,如坐井观天。

好,我们来探讨一下庄子这一篇的〈逍遥游〉。《庄子·逍遥游》带我们看了四种生物存在的现象,让我们去体悟佛家所讲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那你看到这四种生物的生命现象以后,你就必须要学佛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清净心,证大般涅槃,那才是究竟圆满。庄子带我们看,第一个,第一种生物叫“朝菌”,早上诞生,很快就死亡了,像《金刚经》里面讲的“湿生”跟“化生”,它存在的生命就这么短暂,一个早上就幻灭了、就消失了的菌类。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生命太短促了,短到无法经验光线的明暗,无法经验晨昏,无法经验月亮的一次圆缺。因为它活不了一个月,所以月圆月缺它见不到啊。这是朝菌啊。

我们刚哀叹朝菌的生命短促,庄子再带我们看第二种生命,“蟪蛄”,也就是“蝉”。蝉是在夏天,在树林里面嘶叫几天死去的生命,它无法理解春天,也无法理解秋天。因为它春天诞生,活不到秋天,所以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春秋”就是春天跟秋天。

哀叹过两种生命的存在的短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们自己的存在。各位,我们如果读到这一句的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请问,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过初一跟十五吗?对不对?你不是每天都在过春天吗?春来秋去。请问各位一下,有没有停留片刻呢?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时候,千金难买寸光阴,生命确实是珍贵的,“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所以我们自己的存在,一生有多少次的晦朔,第一天跟最后一天,有多少个春秋,我们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吗?没有,我们每天都日用而不知,浑浑噩噩过日子。

庄子忽然带我们看第三种生命,叫“冥灵”。刚才读了,这个经文里面讲,“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冥灵”是什么?“冥灵”就是海里的大龟,它漫长地活着,以五百岁作为它的春天,以五百岁作为它的秋天。大乌龟是长寿的,一个春天就五百年,一个秋天又是五百年。

庄子不放松,继续带我们看第四种生命,“上古大椿”,“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说,这个上古大椿,就是一种神木吧,它的寿命有多长?八千岁,“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所以我们看到这四种生命的变化,我们面对茫然浩瀚无穷无尽的时间,我们无法去理解地老天荒,这些巨大漫长的存在的生命。譬如说阿里山的神木,几千岁有了吧?几千年有了吧?台湾的历史也不过四百年而已,对不对?神木都比它长啊,但是你看经过多少变化。所以,如同朝菌不理解晦朔,如同夏天的蝉无法理解春天跟秋天。

这一段《庄子·逍遥游》就让我们去体悟,生命是短暂的,是生灭无常的,慧命是无穷无尽的,慧命是超越时间空间,是尽未来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穷无尽,我们必须要这样的体悟啊。所以阿弥陀佛叫无量光、无量寿。

我们有一位台湾的大学问家,台静农先生,用这种典故写过诗句,“朝菌灵椿俱可哀”。不管是朝菌也好,或是八千岁的神木也好,也都是悲哀啊,为什么?它还在生灭法里面,它没有跳脱生灭啊,它不能证得永生啊。永生就是我们佛家讲常寂光净土。是的,短促如朝菌,漫长如冥灵大椿,都在“有限”之中,在相对法里面,在生灭之中。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佛陀的雪山开悟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法都是相对存在的,就是在相对法里面。它都有终、有结,都有死亡,都有生跟灭,都是悲哀的,俱都可哀。

八千岁春秋,或是短暂的一朝,并没有差别。所以你看我们华严的境界,念劫平等,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那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八千岁春秋,或短暂的一朝,并没有差别,无法超越“有限”,它还是在相对法里面,都只是“暂时”的存在。“暂时”,或短,或长,终极都会怎么样?“是生灭法”,都会死亡的。所以佛陀的雪山开悟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就是圆寂,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烦恼。

所以<逍遥游>的向往或许是意图从有限中去解脱吧,解脱朝菌,也解脱灵椿,茫茫,漠漠,渺渺,不可知的无限,可是世间人对这种不可知的时间跟空间,生命如何以自己的短暂去参悟永恒呢?就是我们讲的当生成就,那只有开悟见性,证无生法忍,往生西方,才是究竟圆满的,这个境界比<逍遥游>讲的这个境界更高,更崇高,更超越。

这是讲到这个,“朝菌虽不知晦朔,蟪蛄虽不知春秋”,我们特别引用庄子的<逍遥游>来跟各位分享。

好,再看下面,“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二十八天”,是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总共二十八天。

再来,“何得不自附于濂溪康节之末,觅伊川其人者”,这段的意思是说,伊川先生他是师法周濂溪、邵康节,两人都是明朝大儒,出入佛道,都有跟佛、跟道来往,他们并没有辟佛。辟佛就是毁谤佛法。但是后代的儒家,后来的儒者,受到伊川先生辟佛之惑,于理未能透彻。因为伊川先生他是向周濂溪、邵康节学习的,可是周濂溪、邵康节当时并没有批判佛法,但是伊川先生他有辟佛,他有辟佛这一个烦恼,他对理还是不能够透彻通达。那么如果追本溯源,跟随在周濂溪、邵康节的后面学习,即能觅得伊川先生学问本源,你应该去探讨伊川先生前面的老师,你就可以彻底了解这个人,明识其人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程颐访邵康节,指着面前吃饭的桌子说,这个桌子安放在地上,不知道天地安放在什么地方?邵康节就与他说尽天地万物之理与天地四方以外的情形。

程颐惊叹说,我平生只知道周敦颐老师能说到这里!(见《圣学宗传》)唉!谁说古代的大儒,不会尽心研究天上天下的事情呢?朝菌只有几天的寿命,它虽然不知道有晦朔(月底最后一天叫晦,月初第一天叫朔,这句话出自《庄子》)。蟪蛄是一种蝉,比较小,青紫色,只有两个月的寿命,它虽然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但是晦朔与春秋还是照样地存在,没有废止。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客观地存在二十八天,为什么不附在周敦颐、邵康节著作的后面呢?使那些追随程颐的人能够知道呢?他的意思是说,周敦颐跟邵康节他们知道,他们知道什么呢?他们知道这个天地万物还有天地四方以外的情形,他们知道。所以为什么不把二十八天这个道理放在他们两位周敦颐跟邵康节著作的后面呢?让后面跟随的儒家的这些的读书人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呢?

好,我们来看下面这个:

“天名”

“欲界六天”

“自大地水轮之下。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其犹有情欲也。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四王天。(四大天王。分领四大部洲。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齐于日月)。二忉利天。(梵语忉利。此言三十三。中间为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臣辅之。合成其数。故名。非自下至上之三十三也。去地八万四千由旬。)三夜摩天。(此天以上。为仙家所不知。故道书无此名色。)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六天每过一劫。皆有火灾坏之。其间寿命长短。及宫殿城邑。身衣轻重等。详载藏经。兹不繁举。”

那么这里就开始介绍二十八天了,首先介绍欲界六天。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基本上是都是佛学名词,各位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佛学字典》,我都大概简单介绍一下:

好,我们看,“欲界”,欲界是三界之一。它有淫欲跟食欲两种欲望,是有情执所住的地方叫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都是属于欲界。

“水轮”,成立世界四轮之一。空轮上面有风轮,这个风轮上面,光音天之雨,生深十一亿二万之水层,是名水轮。此水轮之上层凝结,即金轮际也。九山八海(须弥山等九山与周于各山间之八海也),安立在此金轮上。见《俱舍论·十一》。

再来,“四王天”,四王天就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四大天王都是佛法的护法,护持三宝。它们在须弥山的山腰,居须弥山腹。这个四大天王,它们都修布施还有持戒两种的福业,感得生在四天王天。

东方持国天王,这有表法,表法什么呢?表法要尽责。不管是你当君王、企业的董事长,以及各行各业的主管,你都必须要尽责,叫东方持国天王。

那南方增长天王,就是智慧要增长、要精进。你尽责以外,你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跟能力,这叫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就表示你在这个人世间,为人处世要多看,广目就是多看。

北方多闻天王,要多听。

所以四大天王表法你在这个人世间,必须要怎么样?要多看、多学、多闻,然后精进、增长智慧,要负责、尽责这个意思。

那四大天王它们里面,它们的手上都拿有道器,道具都有表法的意思。譬如说东方天王手上拿的就是琵琶乐器,东方天王它拿了一个琵琶,这个琵琶的意思是什么呢?就表示这个弦,你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太松,音乐都弹不出来。也就是说,你在这个世间尽责,你必须要中道,中庸,要合乎中道,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够懈怠。要尽责,就是要调得刚刚好,不要太过头,也不要也不能够做不及,过犹不及这个都不好。这个是东方持国天王的,它手上拿的这个琵琶的表法。

那南方增长天王,它手上拿的是什么?拿的是宝剑。因为这个时代,每天生活都日新月异,你要不断地增长,所以你必须要怎么样呢?要拿智慧宝剑斩断你的烦恼,八千烦恼丝。这个宝剑、慧剑,就是斩断烦恼丝,斩断烦恼。

那么西方广目天王,它缠着一条龙,龙代表神龙见首不见尾,它代表世间的变化,代表这个万事万物的变化,这个世界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变化无常,变化多端。因为我们人,心有生住异灭,万法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都把它必须要看清楚,才能够应对。这叫西方广目天王它的手上缠着一条龙,这个表法的意思。

那北方多闻天王呢?它手上拿的是一把伞,叫伞盖,伞是有遮盖用的,就是对这个世间的千变万化的世界,有很多种污染,伞是用来遮盖,要防止不要被污染。它代表你广学多闻,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这四大天王拿的,各位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东方持国天王拿的是琵琶,要中庸之道。南方增长天王拿的宝剑,慧剑,斩烦恼。那西方广目天王缠着一条龙,代表你要洞察,观察入微。那北方多闻天王,它就是拿的伞盖,要防止被污染。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句,“忉利天”,忉利,华言三十三。因为过去他们有三十三个人,都一起做善事,修福业,其中带头的就是帝释,这另外三十二个护持他的也一起升到这个忉利天,它们在须弥山之顶。四角各有八宫,中有帝释殿。帝释就是天主。此天由修布施、持戒两种福业感得,比四天王天还殊胜。帝释又叫释提桓因。它们寿命是一千岁,它们的一天是人间一百年。四天王天是一天人间五十年。

再看下面,“夜摩天”,夜摩天,华言善时,亦名时分,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华开合,分昼夜,依空而居。此天是修布施、持戒两种福业,它们比忉利天殊胜。那三十三天呢?阿修罗常常跟三十三天诤斗,夜摩天就是远离诤斗,所以称为离诤天。它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福业修到感得这个果报。而且又能够持戒,教别人持戒,修持自他利益。此天寿命二千岁,它的一昼夜,人间二百年,它都等于比忉利天多一倍了。它们也有男娶女嫁的婚姻之事,以互相亲近拥抱,就成阴阳和合了,儿女就随念生起来,生出来,从膝盖生出来,膝盖化生。这个夜摩天的天人很有意思,它们拥抱以后,这个夫妻行为就完成了,阴阳就和合了,然后小孩子是从膝盖化生出来,它们也有眷属。这是第三天,叫夜摩天。

第四天,“兜率天”,又叫知足天,上足、妙足、知足、喜足。它们对于五欲境,财、色、名、食、睡,都能知止、满足,为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但是分兜率内院、兜率外院,兜率外院是天人住的地方,兜率内院是弥勒净土,叫一生补处,是要准备到人间来成佛了,都在兜率内院等待因缘。像佛陀,他就在兜率内院,乘六牙白象到印度,古印度叫天竺国,在净饭王的帝王之家出生,迦毗罗卫国。佛陀就是在兜率内院,也就是弥勒菩萨的净土。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兜率内院跟兜率外院。在佛陀灭度以后的一千年,有诞生三位大菩萨,一个是无著菩萨,世亲菩萨,还有师子觉菩萨,他们三兄弟。世亲菩萨刚开始是学小乘的,他有毁谤大乘。他哥哥无著菩萨是大乘,修大乘行的。那后来世亲菩萨知道大乘的殊胜圆满,当时觉得很后悔,他想要割自己的舌头,他因为他造口业。无著菩萨跟他讲,你不用割舌头了,你来赞叹大乘就可以了,赞叹大乘法门的殊胜跟圆满、跟究竟。后来世亲菩萨就弘扬大乘法门。

在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传》里面,〈卷五〉有记载,“无著弟子佛陀僧诃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它这一段意思就是说,无著、世亲、师子觉,他们三兄弟,他们都有讲好,他们修密行,道行都很高。他们有也约好说,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到弥勒内院见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哪一个人先舍寿,要回来报告。

后来,“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后来世亲菩萨也往生了,经过六个月还是没有回报,回报信息。“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有一天,无著菩萨正在教他弟子修禅定之法,突然间,灯光就暗掉了,空中大放光明,有一位天仙乘虚空下降,就进到庭院,进阶跟无著菩萨顶礼。

“无著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他说,你怎么来这么晚呢?他对他弟弟说,你怎么回报这么晚呢?“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他说,我往生以后,我到慈氏菩萨那边莲花中化生,莲花才开而已,慈氏菩萨赞叹说,善来广慧菩萨,善来广慧菩萨。我才绕一圈就回来报告,人间已经六个月了,我才在那边绕慈氏菩萨绕三匝,回来就六个月了,“即来报命”。

“无著菩萨曰:师子觉,‘师子觉者,今何所在?’”他说,我们弟弟师子觉现在在哪儿呢?“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著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它说,我弟弟,我正在绕弥勒菩萨的时候,我有看到它在外面,它在享受天乐、欲乐,那些天女都很漂亮,它跟它们玩了,它都没有时间看我了,“无暇相顾”,它怎么可能回来跟你回报呢?天人享福啊。

这个兜率内院,兜率天是依空而居,它的一天,人间四百年,兜率天的一昼夜,人间四百年,所以人间十四万四千年,才是兜率天的一年。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那么到人间换算,五十七亿六百万年矣。又有人讲,也有讲,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里讲五十七亿六百万年。兜率天的外院,兜率内院跟兜率外院,兜率天人它情欲动的时候,它两个男女只要手牵着手就成阴阳,它不用拥抱,它牵手就完成了。这兜率天。

虚云老和尚也曾经三次入定。他在一九五一年,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他在春戒的时候,发生“云门事变”。云门在广东省曲江县云门禅寺。被这些匪徒,以窝藏军械跟金银为由,二十六个出家人都被抓去了,严刑逼供,有的甚至被打到折断手臂,虚云老和尚也被毒打。虚云老和尚从三月初三到三月十一日,这样总共入定九天,他一共入定九天。当时虚云老和尚被毒打的时候,他趺坐入定,他闭目不看,“不视、不言、不食、不饮水”,他不看、不说、不吃、不饮水。他旁边的侍者是法云跟宽纯两位法师照顾,总共端坐历九天。

根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记载,当时从三月初一一直被毒打到三月初五。那么这些歹徒以为他必死无疑,所以呼啸而去。到夜里的时候,侍者就把他抱虚云老和尚到床铺上,他还是端坐如故。到三月初十的时候,他渐渐作吉祥卧。再经过一天以后,毫无动静。侍者用灯草来放在虚云老和尚的鼻孔,看看还有没有气,也不动摇,好像要圆寂一样。但是他身上还有体温,容貌颜色还是很自然,那么两位侍者就在旁边守护着。

到三月十一日,第九天了,虚云老和尚就微微地呻吟,就把他扶好。侍者就告诉他说,你入定的时间跟卧睡的时间是多久。那么虚云老和尚就很缓慢地对侍者法云法师说,我神游兜率听法事,我去听我去听弥勒菩萨讲经。他说,我进入那个甚深禅定的时候,“苦乐俱捐”,苦乐都舍掉了。他是被盗匪毒打。他说,当时,在以前憨山大师跟紫柏大师受严刑的时候,也都是这个境界。这个我们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我们也讲不出来这个境界。

那些盗匪就问那些法师说,奇怪,为什么这老家伙打不死呢?这侍者说,老和尚是为众生受苦,为你们消灾,打不死的啦,以后你们就知道了。那些人就害怕了,从此以后,那几天就不敢再打虚云老和尚。

那么虚云老和尚他禅定九天出定,告诉侍者说,我神游兜率内院,见到弥勒菩萨在说法。他说,“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识者”。他说,兜率内院实在是庄严瑰丽,不是人间可以见得到,也不是可以想象得出来的,世间都没有的。我见到弥勒菩萨在座上说法,听众很多,其中有十几个人我认识的。

“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东边头序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余座靠近”。他说他见了金山海会寺的志善和尚、天台山的融镜法师、歧山的恒志公、百岁宫的宝悟和尚,宝华山的,宝华山各位知道,宝华山就是律宗道场,就果清律师他们,他们现在常常在提的,宝华山就是持戒律,大陆最好的,早期的时候。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紫柏尊者。紫柏是明朝四大高僧,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他看到这几位大菩萨,他就合掌致敬。他们告诉我说,你坐东边头序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跟我座位很靠近。

“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还没有讲完,还没有听完,弥勒菩萨就告诉虚云老和尚说,“弥勒指谓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业障深重,不愿意回去。’”“弥勒曰:‘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并示偈曰”,弥勒菩萨跟他讲,跟他讲偈语,这太殊胜了。

所以你看,入定,要到极乐世界是怎么去?到极乐世界就是甚深禅定去的。到弥勒净土怎么去?甚深禅定去的,不是用飞的,怎么飞?甚深禅定就超越时空了,弹指之间就到了。所以他当时本来说不想回来,弥勒菩萨说,你业缘未了。所以你看,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做怎么样?要受尽折磨啊,情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都要把这些业障磨得干干净净,才可以往生,要把所有的业障都了了,才可以回去啊。

“‘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并说偈曰:‘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性量三三,麻绳蜗角,疑成弓影,病惟去惑。凡身梦宅,幻无所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觉圆明,镜鉴森罗,空花凡圣,善恶安乐。悲愿度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苦海慈航,毋生退却,莲开泥水,端坐佛陀。’”

这偈我讲过很多遍,我是超喜欢的。这弥勒菩萨是我们未来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佛陀,他是专修唯识学的,专讲唯识的,这叫“唯心识定”。

“识智何分”,迷的时候叫识,八识五十一个心所,觉悟的时候叫四智菩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迷悟同一念心体,迷的时候叫凡夫,悟的时候叫佛,迷的时候叫烦恼,悟的时候叫真如自性。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一念之间,在迷悟的不同。所以觉悟以后,要找八识五十一个心所,要找烦恼,也觅之了不可得。就像二祖慧可大师见到他的师父达摩祖师说,弟子心不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我为你安。二祖慧可大师,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为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心安好了。请问一下,迷的时候说弟子心不安,悟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到哪里去?老和尚说,这些烦恼,这些阿赖耶识,八识五十一个心所,统统回归到常寂光净土。为什么?转识成智了。所以我们现在说,有情执,有放不下,看不破,家亲眷属的牵累,这些都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业障还没有消,我们还没有转识成智,我们还迷惑颠倒,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识智有什么分别呢?对佛来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当作佛。“识智何分”。

“波水一个”,迷的时候,风,无明风一吹,就像风一吹,大海里面的波浪。波浪跟水有什么差别呢?波浪就是凡夫,水就是般若法水。迷的时候叫波浪,悟的时候就是清净的海水。所以波水它是一体的,为什么是一体的呢?它湿性是一样的,波,波浪里面也是有湿性,水也是有湿性,湿性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觉性。“波水一个”,它是一体的啊。

“莫昧瓶盆”,这就是什么?“莫昧瓶盆”就是那个金子要去做这个金戒指、金项链、金手环,“莫昧瓶盆”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迷惑的话,能够明白的话,我们能够懂得这个金的意思,“金无厚薄”,金就是金,它去做金戒指、金手表、金项链、金戒指,它的本质就是金粉,它没有说厚跟薄,只是做的形状不一样而已。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六道众生跟十法界的众生,他们的佛性都是平等无二的,无二无别。只是说,天人的福报比较大,地狱的众生福报最少,几乎没有福报,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众生福报非常的少,几乎没有福报。这叫“莫昧瓶盆。金无厚薄”。

“性量三三,麻绳蜗角”。我们唯识学里面讲,有什么?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你现在所看得到的,直接现在马上看得到的,不经过思索的,那叫现量,就是直觉,就是我们的第一念,叫现量,亲证到的境界。那比量呢?比量就是再经过执著、分别了,再推理、比较了,用现在哲学家的用词叫推理了,你经过执著以后,所产生出来的结论,那叫做比量。譬如说,你看到墙角有一只角,你就推测说,那个地方应该有一只牛,这个意思是一样。这现量跟比量。那非量呢?非量就是他思考不正确,跟真实的事理不相符合。它跟前面的现量跟比量也没有什么不同,有点相似,只是它对所量的现象它有错误的判断不正确,这叫非量。譬如说,你看到远方有茫茫的一堆云雾,你以为是烟,其实不是。是那个地方有火,但是也有水。其实是水,不是火,它所产生的出来一种气,雾气。那你以为是什么?是在里面在烧火,其实那不是,那是雾气,水气所上升起来产生一个云雾。这叫非量。所以李炳南老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要依止现量跟比量,要远离非量。那必须要多看佛经,要能够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这是现量、比量、非量。这“性量三三”就是讲现量、比量、非量。

“麻绳蜗角”,我们现在迷的时候,我们经过一个荒郊野外,我们看到了一棵香蕉树,上面挂了一条麻绳,我们以为是一条蛇。就是表示什么?我们疑成杯弓蛇影了,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我们的妄想所变现出来的境界,叫“麻绳蜗角”,蜗牛的角一样。蜗牛怎么会长角呢?它有时候会伸出来,它又缩进去了。“麻绳蜗角,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凡身梦宅”,等到你这个烦恼断尽以后,才知道我们这个业报身、这个色身原来是梦幻一场,叫“凡身梦宅”。所以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我们觉悟以后,无明断尽了,你证得法身以后,破根本无明,才知道三界就是如梦幻泡影,叫做“凡身梦宅”。

“幻无所著”,你在这个世间,你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不会再起执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时候你就不会执著了,因为你觉悟了,“幻无所著”,你能够用空观,再用假观,再用中观。

那么知道以后,知道它是幻的,马上当下即相离相,叫“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是《圆觉经》里面讲的经文。你知道是假的,你就放下了,你知道假的,就离开了,即相离相。你一旦离开幻,当下就是觉悟。你知道它是幻的,你能够知道它是幻的,你当下就是觉悟,“离幻即觉”。你一起执著,就是不觉,就变凡夫了。你明知道它是迷惑,这是梦幻泡影,你还是不愿离开,执著不放,那当然是“可怜悯者”,在三界受苦。

“大觉圆明,镜鉴森罗”,我们这一念觉性,菩提自性,叫“大觉圆明”,圆满具足。本来具足,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不动摇,它能生万法。“镜鉴森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觉性永远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有人走过去,它也照,没人走过去,它也在照。这念觉性就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照天照地,“镜鉴森罗”。

“空花凡圣,善恶安乐”,你觉悟了以后,你知道这些世间的东西,相有体无。就像《楞严经》里面讲,你眼睛有毛病,你就看到天上下来都是,就像空华一样。所以迷的时候,有凡夫,悟的时候,有圣人,其实觅之也是了不可得,连圣也不可执著。你不能说我已经成佛了,那你还没有成佛。你不能说我是初果须陀洹,那他不是初果须陀洹。所以凡圣是安立的假名,你不要被这个圣凡这两个字所迷惑、所执著。所以“空花”的意思就是说,《大般若经》里面说的,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迷的时候才叫做凡夫,悟的时候叫圣人,其实两者皆不可得。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人人具足。“善恶安乐”,但是你证到这个境界以后,你能够断恶修善,能够转迷为悟,能够转凡成圣,能够成就往生安乐国,成就佛果,这叫“善恶安乐”。“善恶”来讲,是三界。“安乐”来讲,出世间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如、是一体的,都在一真法界里面,是一不是二。

你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你还是要悲悯众生,“悲愿度生”,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度有情,叫“悲愿度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他是告诉虚云老和尚,弥勒菩萨告诉他,目前还是一个大灾难。因为那时候,虚云老和尚那个年代,那时候还在北伐战争,最后有八年抗战、有国共内战,太平日子还没到,所以叫“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要告诉大众,大家要有觉悟的心,要出离、要觉悟,大家都能够觉悟,“警惕普觉”。在这个苦海里面,必须要菩萨来做一个慈航,来引领众生脱离苦海。“毋生退却”。他是在最后这几句是在鼓励虚云老和尚,“毋生退却”,你不要,你不能退转,要告诉众生,也不能退转,“毋生退却”。

“莲开泥水,端坐佛陀”。弥勒菩萨说,出污泥而不染,莲花是开在污泥上面,泥水代表烦恼,莲花代表清净。这代表说,放下烦恼,这个烦恼跟菩提自性是一体的,舍妄归真,全妄即真,叫“莲开泥水”,转烦恼为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不二的,进入不二法门。“端坐佛陀”,你就是人间的佛陀,你就成就法身,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你就成就了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应化百千亿化身佛,你就成“端坐佛陀”。

这一段是虚云老和尚他入定九天,上升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对他的开示,我用我所理解的、我所领悟的,来这样的解释,供养各位。

好,我们再看下面,“化乐天”。化乐天就是第五个,五十页的倒数第四行,化乐天。化乐天是六欲天的第五个,第五天,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就是它们的一天,人间要八百年。它身长有八由旬,这个天人很大,如果以印度的算法,一由旬是四十里,那八乘四十,三百二十里那么高。体有常光,它身上有常光。它男女之间,相向而笑,它笑以后,就完成交媾了,即成交媾,等于完成夫妻行为,那儿女就从男女膝上就化生了。那就化乐天。

那么第八,再来,“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又名他化天,是欲界六天之最,就最顶端的,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它可以把别人的快乐化成它自己的快乐。此天为快乐,它把别人的天化过来,变成它自己的快乐。假他人的乐事,自在游戏,它游戏神通,所以叫他化自在天。此天为欲界之主,即四魔中的天魔。但有人说,也有大德说,他化自在天王,魔王就在他化自在天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地方解释,周泳杉老师他们德贤净宗学会所查的这个资料,是四魔中的天魔。那我所知道的是,魔王波旬是在他化自在天的旁边。这是他化自在天。那佛成道的时候,天魔就来障害,这叫天魔。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欲界六天”。从大地水轮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为这里的众生还有情欲。自下到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四大天王,分统四大部洲,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齐于日月)。二是忉利天(梵语忉利,汉语叫三十三。中间为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辅臣,合成三十三,所以叫三十三天。不是从下到上的三十三。离地八万四千由旬)。“三夜摩天”(这天以上是仙家所不知道的,所以道书上没有这些名号)。四是兜率天、五是化乐天、六是他化自在天。这六种天,每过一劫,都有火灾来破坏它。这中间的寿命长短、宫殿城邑的情形、身体衣服轻重,都记载在佛书里面,这里不再详述。

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帝君所谓天必锡汝以福者。谁锡之。即忉利天王锡之也。儒家称为皇皇上帝。道家或称玉帝。或称玉皇大天尊。佛家或称三十三天王。或称帝释。或称释提桓因。其实一上帝也。威权统摄四大天王。”

那么这一段的按语的解释说:

帝君所说的上天一定会赐福给你,谁赐给你呢?就是忉利天王。儒家称作“皇皇上帝”,道家称“玉帝”或“玉皇大天尊”,佛家称“三十三天王”、“帝释”、“释提桓因”,都是同一上帝,权威统辖四大天王。

好,我们再看“色界十八天”。“色界十八天”,我们看经文:

“由欲界而上。有色界焉。以其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欲也。自下至上。共十八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此三天。名为初禅。每过一劫。亦有火灾坏之。)四少光天。五无量光天。六光音天。(此三天。名为二禅。每过七劫。则有水灾坏之。)七少净天。八无量净天。九遍净天。(此三天。名为三禅。每过六十四劫。则有风灾坏之。)十福生天。十一福爱天。十二广果天。十三无想天。(此四天。至下色究竟天。共九天。通名四禅。为三灾所不及。)十四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善见天。十七善现天。十八色究竟天。(此五天。又名五不还天。)此十八天。皆修梵行。及禅定福乐。但其间大小深浅不同耳。”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些色界十八天跟无色界四天,我想不要解释太长时间,各位如果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去查《佛学字典》,我稍微带过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看名相注释:

“色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在欲界之上,它有色相,没有男女的欲望,所以叫色界。它还有色身,色相。范围包括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这样就九天了,那四禅以上的就是,一共是九天,加起来是十八天。

“梵众天”,就初禅的“梵众天”、“梵辅天”,还有“大梵天”,就是它们初禅的三天。梵众就也像它们的民众一样,子民哪。它们已经清净了,离开欲了,心很清净。

那“梵辅天”,就好像这个大臣一样,辅相大臣一样,辅佐这个大梵天。那它们的身长,身高是一由旬,寿命是四十小劫。

那么“大梵天”,大梵天是初禅天的天王,它又叫尸弃。主领大千世界一个小世界。那已经离开,“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身一由旬半,寿六十小劫”。这大梵天王,大梵天,它们修四无量心。

再来是“少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个是二禅,这是二禅。那么少光天,少光天它这个天,光明比较少。它是在进入第二禅,它如果在世间修禅定,它还不是很深的话,命终是生少光天。那么初禅是,火灾可以破坏初禅天。那少光天,火灾烧不到,可是它有水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四禅以上水火风吹不到,水火风没办法破坏。这个少光天,第二禅天,它们没有眼睛、耳朵、身体这三识,也无寻伺、思惟,唯有意识跟喜受,跟舍受。它有喜跟舍,喜受跟舍受,但是它无眼、耳、身三识。

那“无量光天”,它的天光明更增胜,无限量。寿命四大劫,身四由旬。

那“光音天”呢?光音天也是在第二禅,它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命八大劫,身长、身高八由旬。那么光音天的天人,它想要说话的时候,从口中发出一个清净那个光出来,能够把它想要说的话全部都表达出来,这叫光音天。

再来是,“少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这三天,这是第三禅。它们意识受净妙之乐,所以叫净。三禅天这个天,它们因为它们的意识乐受清净。但是这个地方还是会被风灾所破坏。它们的身长十六由旬,寿命十六大劫。这是少净天。

“无量净天”是色界的第三静虑三天中的第二。身高三十二由旬,寿命三十二大劫。

“遍净天”是色界的第三禅天。它们修四无量心,身高六十四由旬,寿命六十四大劫。

这个是三禅天。三禅天,风灾可以给它破坏。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

那“福生天”以上,“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这四天,一直到色究竟天,共九天,都叫做四禅,水灾、火灾,风灾吹不到,破坏不了。这四禅九天,就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

这个“广果天”,是在第四禅的第三天,它这个地方有圣人在住。

那“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五天叫“五不还天”。乃三果圣人,我们知道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是在,三果圣人就是在“无烦天”。它们杂修有漏无漏禅下品所感而生,可以生到这个天来。

那么“无热天”呢?热就是烦恼,它这个地方它就没有烦恼了,没有热恼,无热天。

那“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到色究竟天的时候,这以上这五天,刚才讲过是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居的地方。

那我们来介绍一下“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五净居天,《地藏经》里面有净居天主,就在这里。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就住在这里。

再来,“梵行”,“梵行”就是他修清净,“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就是生梵天的行法。

“禅定福乐”,“禅”是梵语禅那的意思,是思惟修,现在又译成静虑,新译叫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定”者三昧,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叫“禅定福乐”。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由欲界而上”,有色界天在那里。因为这上面的众生只有色身,没有男女的欲望。从下到上,共有十八天。一是梵众天,二是梵辅天,三是大梵天(这三天叫做初禅,每过一劫,也有火灾毁坏它)。四是少光天,五是无量光天,六是光音天(这三天叫二禅,每过七劫,就有水灾毁坏它)。七是少净天,八是无量净天,九是遍净天(这三天叫做三禅,每过六十四劫,就有风灾毁坏它)。十是福生天,十一是福爱天,十二是广果天,十三是无想天(这四天至下面色究竟天共九天,都叫做四禅,以上三灾都达不到)。十四是无烦天,十五是无热天,十六是善见天,十七是善现天,十八是色究竟天(这五天叫做五不还天)。这十八天都是修道行与禅定福乐,只不过它们中间的禅定大小深浅不同罢了。

好,我们来看下面这段“按”语:

“色究竟天之上。有摩醯首罗。威权至尊。为娑婆世界之主。统摄万亿他化天。万亿化乐天。万亿兜率天。万亿夜摩天。万亿忉利天。万亿四王天。万亿日天子。万亿月天子。为欲界诸天所不得闻名。不得见形者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色究竟天之上”,有摩醯首罗天王,“威权至尊”,是娑婆世界,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娑婆世界之主,“统摄万亿他化天、万亿化乐天、万亿兜率天、万亿夜摩天、万亿忉利天、万亿四王天、万亿日天子”,还有“万亿月天子”,欲界各天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也不能够看见它的情形,也不能见到。这是摩醯首罗天主。因为色究竟天之上有摩醯首罗,它是威权至尊。

再看下面这一段:

“无色界四天”

“由色界而上。复有四天。一空无边天。二识无边天。三无所有天。四非想非非想天。以其但有定果色。而无业果色。故通号之为无色界。”

这个“无色界”就是在欲界、色界,在色界之上。这个名相注释里面,我们解释两个,一个是“定果色”,一个是“无业果色”。

“定果色”是什么呢?为法处所生色之一。定所生出来,“定所生自在色,禅定所变之色声香味等境”。以非常殊胜的定力所招感的,“于一切色变现自在”,故名定果色。是由定力变出的色,这叫定果色。这是佛学名词。

“无业果色”,业果,业是善业恶业,果是所感招感的。意思是说,善业恶业所招感的色相,叫“业果色”。那“无业果色”就是说,没有善恶业招感的色相,叫“无业果色”。“业果色”就是善恶业所招感的色相,粗显而质碍。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由色界再上,又有四天。一是空无边天,二是识无边天,三是无所有天,四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为这里的众生色相都无,心识住在微妙禅定,所以叫无色界。

再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此三界之极顶也。非想非非想天。寿至八万四千大劫。然皆不了妙觉明心。故天福一尽。复入轮回。以佛眼观之。总为未出世之凡夫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这是三界里面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长八万四千大劫,但还不能了悟“妙觉明心”。因此天福一享尽,又入轮回。以佛眼来看,总称为未出世的凡夫。

道家所说的三界,是上、中、下界,与此不同。

下面这一段:

“道家所谓三界。乃上中下界也。与此不同。”

我们再看下面:

“问。天者至尊无对之名。总谓之天。可矣。安得有种种名色。”

那这段的白话解是说:

天是最高无上之意。总称为天就行了,怎么还有种种名号呢?

“答。人亦号万物之灵。岂得总谓之人。竟无贤愚贵贱乎。经云。具五戒者生人中。修十善者生天上。然五戒十善。各有浅深大小之别。故在人道者。其福不齐。在天道者。其福亦不齐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也是万物之灵,难道都称为人吗?没有贤愚贵贱的分别吗?佛经说,修五戒生人中,修十善生天上。但是,五戒十善各有浅深大小的分别。因此人道中,福报不等;在天道中,福报也不相等。

再看下面:

“问。二十八天。何天为凡。何天为圣。”

白话解:

二十八天中,什么天是凡?什么天是圣呢?

“答。二天唯凡夫住。五天唯圣人住。其余二十一天。则凡圣同居矣。二唯凡住者。一是初禅大梵天王。二是四禅中无想天人。何以故。盖以大梵天王。不知六道众生。皆因自己业力轮转。但自恃高贵。谓唯我能生一切天地人物。遂起邪见。又无想天中。唯是外道修无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劫无心之报。自谓涅槃。受报毕已。必起邪见。来生地狱。五唯圣住者。从广果天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居天。唯是阿那含三果圣人所住也。自余二十一天。凡圣同居者。例此可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两天只有凡夫住,五天只有圣人住,其余二十一天就是凡圣同居了。两天只住凡夫的,一是指初禅天大梵天王,二是指四禅中无想天人。为什么呢?因为大梵天王不知道六道众生是受自己的业力而轮回不息,自以为自己高贵,狂妄自大,说只有我能造一切天地人物,因此就生长了邪见。无想天中只是外道修无想定而得到的果报,受五百劫无心之报,自称涅槃,受报完毕,必起邪见,来生堕地狱。五天只有圣人住的,是从广果天以上,无烦天、无热天等五净居天(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这五天是五净居天,只是阿那含(译为不还不来)三果圣人所住。其余二十一天都是凡圣同居。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了。

好,接下来我们来聆听净空老法师的开示,有执著、分别,就有三界。因为我们今天主要探讨这三界二十八天,那为什么三界呢?因为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呢?因为有执著、分别。

我们看第一点,愿力跟欲望。愿力跟欲望有什么不同?佛法讲发愿,世间人讲心愿。心愿是欲望,发愿则不然,但是一般人确实很难辨别。如果你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不难辨别了。以《金刚经》上说,佛法讲“四弘誓愿”,若离四相、离四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真的发愿。反过来说,愿就是欲望,这是一个拣别的方法。另外,一切随缘是发愿,攀缘是欲望。为自己的是欲望,为一切众生是发愿。这是发愿跟欲望的不同,因为会感得你的果报就不一样。

二,《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有这个四相,就不是菩萨了,是凡夫。因为你有欲望,所以有欲界。凡夫因为有分别、执著,所以有色界跟无色界。你有欲望,就在欲界,有分别执著,就在色界跟无色界。色界是执著有,无色界执著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才能超越三界。念念以我为本位,念念都想到我,发的一切愿都变成自己的贪欲了。

三,盖道场,建道场。我们冷静观察,仔细思惟,释迦牟尼佛跟这些大弟子没有盖庙,建大道场。道场在哪里?维摩居士讲得好,清净心就是道场,慈悲心就是道场,不是形式的。这些形式道场,都是帝王大臣、信徒所贡献的。

四,净土宗莲池大师说,道场是怎么形成的?随缘成就的,没有一丝毫攀缘心。他到了云栖山,看到这里风景很美,在那边搭个茅篷修行。大家看到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想去亲近他。莲池大师搭了个茅篷。后来,这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发现,发心帮他盖道场。所以莲池大师没有去化缘,那个道场是自然成就的。如果是去化缘的,那是欲望,不是愿力。所以欲望度不了众生,你还是往三途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得很清楚,一生不建道场的人,能往生作佛、作菩萨,这个果报不一样。一生不建道场的人,能往生作佛、作菩萨。

第五,佛法究竟真实的宗旨是什么?自觉觉他,千万不能够自迷迷他,不能做自迷迷他的事情,自迷迷他没有不堕地狱的。出家人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随缘。出家众对出家众也是布施供养,下厨做饭供养,托钵来接受。人家下厨做饭,我们用托钵的心理来接受,他供养什么我们吃什么,没有分别。用这样的心过日子,叫修行。心要清净,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保持清净心。唐朝庞蕴居士说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

第六,这是一个乱世,都会有劫难,我们要努力,放下万缘,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真实智慧,在一生当中,真正能做到自度度他。自度的缘具足了,度他随缘,绝不攀缘。现在社会上有所谓的“创造条件,创造机会”,佛菩萨也会创造条件、创造机会,但是创造条件也必须要条件具足才能创造;创造机缘,也是要机缘凑巧。没有条件、没有机缘,是不可能创造的。这在佛法里面称为“善巧方便”,比世间人说得好,说得真实。

第七,真正佛弟子要学佛陀,佛是我们的好榜样,跟佛陀学习没有过失。佛陀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给你看,每天穿衣吃饭,有一个小地方遮风蔽雨就可以了。佛没有建道场,佛一生都为众生讲经说法,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只做这一件事情而已。我们要去体会。

八,上智、下愚。在佛法里面,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最容易成就的两种人,一个是上根利智,一个是下愚。常言说得好,“愚不可及”,我们比不上下愚的人。为何这两种人容易成就呢?这两种人,用功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所以他能成就。中等根性的人疑惑、夹杂,还要中断,疑惑、夹杂,还要中断,所以无论修哪个法门,都不容易成就,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佛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可以减少疑惑、减少夹杂。东西学多了,看到佛在经上讲“有”,在那个经上讲“空”,到底是有呢?还是空呢?你会怀疑佛陀所说的,连佛都不相信了。

九,必须要知道,佛无有法可说,“说法者,无法可说”,佛法是为了破执著。这个人执著有,佛就跟他说空;这个人执著空,佛就为他说妙有,破他空的执著。正因为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佛才有法可说;如果众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宗门大德说“口挂墙壁”,嘴巴挂在墙壁上,没得说了。我们经论读多了,决定产生疑惑,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不如下愚,不如那些老太婆,她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听经,一句佛号念到底,能够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走的时候瑞相希有,这是我们比不上的。所以有疑惑一定要除掉,否则就是障碍。上智的人,一闻千悟,一接触就通达、明了,一点疑惑都没有。

结论,我们对愿力跟欲望一定要辨别清楚,落在欲望上,是三途,造三途业,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要知道,轮回心修道、修学佛法也是轮回业,轮回心念阿弥陀佛还是轮回业。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就是堕阿鼻地狱。为何念阿弥陀佛还会堕阿鼻地狱呢?因为他抱着轮回心念阿弥陀佛,迷惑颠倒,他不是发愿的,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你看,刚才我们特别探讨欲望跟发愿。发愿,一定是出三界的,欲望,在三界内,因为你有欲望,就会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别人造,我们也不必说,说了跟别人结冤仇,他也不会接受。要紧的是自己要明白、要清楚,自己决定不可以造,要死心塌地,安分守己,好好修行,念念与戒定慧相应。

我们把水平拉到最低,念念都跟五戒十善相应就不错了,五戒十善做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你的持戒就圆满。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老实念佛,这一生决定成就。以自己成就的法门,介绍给有缘众生,自行化他。除了这个以外,一切放下,不要再打妄想。不要想自己要盖个大道场,接引更多众生,众生接引了,但是不晓得接引到哪里去?诸位要很冷静地去思惟、观察,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南无阿弥陀佛

GMT+8, 2024-5-18 14: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