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4|回复: 0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1集)

[复制链接]

2744

主题

2743

帖子

200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020869
发表于 2021-10-29 21: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2月29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二,“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安士全书》第七十页,最后一行: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那么这个“窦氏”,我们等一下会详细地介绍他的故事。

这个经文我们稍微解释一下:

“窦氏”就是五代窦燕山,他本名叫窦禹钧,他是燕山人。

“济人”就是他帮助众生,积功累德。

“高折五枝之桂”,他本来是短命无子,他的祖父来给他托梦,叫他要及时行善,后来他就努力地行善,那么后来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显贵。因为古代考中功名,在放榜的时候,正值桂花飘香的时候,所以又叫称桂榜,所以这个“桂”就是功名的意思。“五枝”就是他的五个儿子都显贵,大儿子窦仪,次儿窦俨,三儿子窦偁,四儿窦侃,五儿窦僖,五位都担任高官,显贵。

我们现在来看第一段经文:

“(发明)济亦多术矣。饥济以食。寒畀以衣。病施以药。窘助以财。暗予以灯。争斗劝其和解。愚痴导以智慧。皆济也。念念有及物之仁。则不特富贵有其权。即贫贱亦有其力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畀”,“寒畀以衣”,“畀”是给予。

“念念有及物之仁”,“及物”就是恩及万物。

“则不特富贵有其权”,这个“权”就是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救济的办法很多啊,饥饿的时候,就布施食物给他们,寒冷的时候,就施予衣服,民众有病痛的时候,就送以药物、送以医药,贫困的时候,就给予钱财,黑暗的时候,就点起油灯,民众争斗的时候,就劝化和解,愚痴的时候,就开发他们的智慧,这些内容都是救济。念念有利他人的心,那么不一定要富贵有权势才能施济,即使贫贱之人也有施济的能力。

那这个地方经题,“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印光大师他在《安士全书》里面,他有补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一段窦燕山的故事。那在我们这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就没有详细的内容,里面就没有叙述窦燕山的故事,所以印光大师把“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把窦燕山的故事放进去。

我们来看这一段印光大师加进去的经文:

“五代窦禹钧。燕山人。年三十外无子。梦祖父告曰。汝不但无子。且不寿。宜早修德以回天。禹钧由是力行善事。有家人盗钱二百千。自书券系幼女背。曰永卖此女。以偿所负。遂遁。公怜之。焚券养女。及笄择配嫁之。同宗外戚。有丧不能举。出钱葬之。有女不能嫁。出钱嫁之。公量每岁所入。除伏腊供给外。悉以济人。家唯俭素。无金玉之饰。无衣帛之妾。于宅南建书院。聚书数千卷。延师课四方孤寒之士。厚其廪饩。由公显者甚众。不久连生五子。皆聪明俊伟。复梦祖父告曰。汝数年来。功德浩大。名挂天曹。延寿三纪。五子俱显荣。汝当益加勉励。无惰初心也。后长子仪。礼部尚书。次子俨。礼部侍郎。三子侃。左补阙。四子偁。右谏议大夫。参大政。五子僖。起居郎。八孙皆贵。公享寿八十有二。无病谈笑而逝。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五代时窦禹钧,燕山人,三十多岁还没有儿子。梦见祖父告诉他说,你不但无子,而且短命,应当早点修德来改造命运。禹钧因此而尽力做好事。有一个家里工人偷了二百千钱,自己写了一个卖女契约,放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该小女孩,长大后选择人家出嫁。有同宗外戚,有不能办丧事的,就出钱帮助他办丧事。有无钱嫁女的,就出钱帮助嫁女。窦公估计每年收入,除了节日开支以外,其它全部用来救济别人。家里节俭朴素,没有金玉之类的装饰,妻妾无华丽的衣服。利用节约下来的钱在屋子南边建书院,积聚藏书有几千卷,有数千卷,聘请老师,招来四方孤单贫寒的子弟,供给他们优厚的伙食,在这里接受教育,成才出名的人很多。不久窦公连生五子,都长得聪明英俊。

又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几年来,功德浩大,天界已经登记你的名字了,延寿三十六岁,五个儿子都会显贵。你应该再接再厉,不要松懈。以后大儿子窦仪做了礼部尚书,二儿子窦俨做了礼部侍郎,三子窦侃做了左补阙,四子窦偁做了右谏议大夫而参与大政,五子窦僖做了起居郎。八个孙子皆显贵。窦公享寿八十二岁,无病谈笑而逝。当时宰相冯道赠诗曰,赠诗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那么《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印光大师所增编进去的这一个窦燕山的故事,那么我等一下还会跟各位报告《历史感应统纪》里面记载,有些地方不一样。就是哪些地方不一样呢?就是他五个儿子的担任的官职不一样。《历史感应统纪》里面,大儿子窦仪是官至尚书,这个是跟《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是一样的,是礼部尚书。二儿子窦俨,窦俨是礼部侍郎。三儿窦偁跟《阴骘文》里面讲就不一样,《阴骘文》里面讲的三子窦侃做左补阙,但是《历史感应统纪》里面,三儿子是窦偁,官参知政事。那么《阴骘文》里面,四儿子是窦偁,他是担任右谏议大夫而参与大政,但是《历史感应统纪》里面,四儿子是窦侃,窦侃担任起居郎。所以等于《阴骘文》跟《历史感应统纪》里面不一样的是三子跟四子的顺序名字不一样。第五儿子,五子窦僖,《阴骘文》里面讲说他做了起居郎,但是《历史感应统纪》里面讲,五儿子窦僖是做左补阙。这个三子跟四子顺序不一样,官职也有些地方不一样,提供给各位参考。但是我们以印光大师编缉的这个窦燕山,“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以这个为准。

那么接下来我再补充《历史感应统纪》里面有关记载窦燕山的故事,它里面有一些地方,在刚才我们念过了,印光大师这篇增编的这块,里面有一些地方也没有,但是我们把它讲出来。

《历史感应统纪》,窦禹钧五子登科。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有四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虽然说四句话,但是它是讲窦燕山一生的改造命运的故事,也是证明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可以劝世励俗,也可以劝化世人,学窦燕山来改造命运,来消灾延寿,来增福增寿,来改造自己的命运,也是改造他自己家道的命运。

窦禹钧他是五代在后晋的时候幽州地方人,幽州是属于燕,所以古代就称他叫燕山。往往这是包括在佛教里面,或者在儒家里面,或者这些大善人,他后来成就了,后来人为了称赞他,这个赞叹、赞扬他,以他的姓跟当地的地名便成来称他,叫窦燕山。譬如说智者大师他的道场是在天台山,那我们都称他叫天台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他是在永明寺,所以我们有时候就称呼他叫永明大师。那这个莲池大师,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他是云栖寺的,所以他的开示叫《云栖法汇》,我们都称他叫袾宏大师,或者是云栖大师,他就是莲池大师,净土宗第八祖。这是告诉各位,有时候一个人成就的时候,就会用那个地方的地名做他的名字。

那么窦燕山,他是从小父亲就往生了,母亲抚养他长大,他有个好处,他非常孝顺,而且这个孝,就有福报。也就是说你孝,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的,也是我们净业三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你只要孝就有福报。那么到成佛才圆满孝道,那父母往生西方,才能够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所以孝很重要。那么他很听他母亲的话,他母亲讲的话,他从来不违逆的。

在那个时代的人,到二十岁就要结婚了,可是窦燕山到三十岁还没有儿子,他就感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无后为大”,在古代观念是很重的,其实老和尚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不是没有儿子,是你家业没有传人,家风、家学没有传人,你家里没有德行,没有家学,没有人来跟你继承,你儿子没有办法跟你继承你的家学家风,那你这个家就等于有儿子等于没儿子一样,没有办法传承下去了,富不过三代了,是这个意思,这才是真正的“无后为大”。但是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都是宠溺小孩,溺爱,到时候变成不孝子。

所以窦燕山当时因为没有儿子,他就感觉“无后为大”这个忧虑。他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幸好他祖上有德。所以老和尚说,一个家要成就的时候,一定要追溯到他家五代前的祖先有没有积德。要追溯到五代,像孔子一样。你两三代还不够喔,要追到五代之前,这个祖父辈的祖先有没有积德。往往如果有五代积德,老和尚说,他们这个家族一定会出圣人,就像孔子一样。孔子的父亲的老岳丈,为什么把他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就是看到他五代有积德,这在《了凡四训》里面也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将来都要做人家的祖先,我们必须要在这有生之年,我们要为这个家族,我们要积功累德。他幸好有这个祖父来给他托梦,他才有改变他的命运。

他的祖父就给他托梦了说,禹钧你前生恶业很重啊,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啊,我亲爱的孙儿啊,希望你及早回头,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他的祖先有德才可以托梦,祖先没有德,他还受报,哪里有机会来托梦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那为什么可以?因为他们家有家庭教育,有因果教育,这是感召的,善有善感,恶有恶应,“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因为因果是真理,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现象。所以这个心地法门,“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讲这段偈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造地狱,是心造地狱业,是心堕地狱啊。

所以他梦醒来以后,就把祖父讲的话赶快记录下来,从此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佛法大意的前半段,就是“诸恶莫作”,再来是“众善奉行”,你看“诸恶莫作”是摆前面,跟《了凡四训》的次第是一样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跟《了凡四训》里面的顺序,“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顺序是一样的。

窦家有一个仆人,就是长工,盗用了窦禹钧的二百千钱。二百千是以前的计算单位,换成现在的意思叫两万元,两万元银钱,这不小数目啊。他怕主人发现,就把他的女儿要卖掉,在她背上挂了一张债券,上面写说,“永卖此女,偿所负钱。”卖女儿了,还债,那仆人就跑掉了。窦禹钧发现以后,就把这个债券烧毁了。这表示什么?他放下了,表示他包容,表示他慈悲心,所以他的慈悲心,也是等于他的菩提心,救了他。所以你看他孝顺,再来是慈悲。

所以我们中国的佛教里面,大乘佛法里面,四大菩萨的表法,第一个就地藏菩萨,表孝敬。你有孝敬以后,有福报了,提升到观音菩萨的慈悲。那么你有孝敬,有慈悲,就有福报又有慈悲心了,就提升到有智慧了,福至心灵,那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那么你有孝敬,有慈悲又有智慧,要去落实啊,大行普贤菩萨。所以我们从这个次第来说,窦燕山本身孝顺,又慈悲,所以他就有智慧去改造他的命运,最后他去落实啊。所以他虽然没有学佛,但是符合佛法里面的四大菩萨的表法,孝敬、慈悲、智慧、落实,就是真干。

而且他不仅把这个债券,欠债的这个两万钱的债券烧掉。这一烧掉,各位,这一烧掉,也把窦燕山无始劫以来的这种悭贪的习性跟业力也烧掉了,也断掉了。所以佛法六度里面的布施,是破悭贪,等到你三轮体空的时候,就布施波罗蜜。所以我们不要看说,这个故事里面,他就把债券烧掉,就这样子烧掉,他就是把贪瞋痴烧掉了,我们用现在的话说,把贪瞋痴的业力卖掉了。各位,我们都不会去懂这个道理,其实布施就是把贪瞋痴卖掉,把你悭贪的业卖掉。窦禹钧他还发广大心,把这位长工的女儿养长大,这才了不起啊。如果这个家里有福报,没有智慧,业障重,搞不好真的还把那个女的卖掉,把那女儿卖掉抵债啊,要不然就提告啊,现在讲说提告啊,到法院去投诉啊,那这个家福报啊,大概也是迅速地就福报就用尽了。这个都是,各位不要看,这个都是积功累德的善因啊。

有一年的新年的元旦,窦燕山到附近的延庆寺去拜佛。你看,他就是有善根,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他有孝顺,又慈悲,你看他又有恭敬三宝的善心啊,有佛缘啊。他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里面,大雄宝殿拜垫旁边,捡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这仿佛是佛菩萨要来考他的,每一位大菩萨要成就这个善根、福德、因缘,都会有很多种种的考验。他拾到这个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的人他遗失,他来求佛,就在寺中等候失主。等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的自言自语的人走过来,禹钧问他说,你为什么哭泣?他说,我父亲被绑匪掳去,要赎钱哪,要被处死了,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东借西凑,借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要去赎人啊,我把这笔钱弄丢了,这样我父亲就难免一死了。窦燕山听完以后,他确定应该是这个人,就把这个钱还给他,而且他还赠送他一笔旅费,这个失主欢喜道谢而去。

所以你看,只要一入佛门,就有佛缘,就是佛要接引的对象,就有福报。所以你只要肯入佛门,入三宝门,就有福报了,那个福报就来了。包括这个要赎人的这个施主,他也有福报,他碰到贵人,贵人就是窦燕山。所以六根对六尘都可以布施啊。他这个拾金不昧,功德很大,而且他这个钱是要去赎人的钱,那功德更大,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窦燕山这一生做的善事很多,有朋友、亲友家里有丧事没办法买棺材,他就施棺,没有办法埋葬的,他就帮他埋葬,贫家子女没有办法婚嫁的,他就出钱帮他们婚嫁,然后帮助这些贫困、没有办法生活的人,借钱给他们,让他们去做生意。像这个部分,在印光大师的这个增编里面,就没有讲到这一段他的善行。这个提供资本给那些穷人家做生意,间接地帮助这些穷人,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以外,而且还可以成家立业。

那么他自己本身为了救苦济人,他自己最难得是什么?他以身作则,他惜福。所以惜福,惜福各位要记得,惜福是可以延寿的。延寿,当然你说吃素啦,放生啦,这都可以延寿,他说最重要要惜福。东西要吃完,物品到不能用才开始换,衣服穿到破了,实在是不行了再换新的。

像我以前公家配给我的皮鞋,我一双皮鞋可以穿两三年才换,我最近才把它换掉,因为进水了。我女儿在新加坡工作,她看到我那个皮鞋实在是不能看了,很破啊,她说,爸爸,我买一双给你,做生日礼物,我才接受。我只有两双皮鞋,一双是要出国弘法的时候,不得不穿体面一点,平时上下班我就简单,穿那个破皮鞋,公家配的。衣服也是一样,我这件衣服,录影这件衣服,最少穿二十年了,哈哈,已经差不多快接近二十年了,还在穿。平常不穿,舍不得穿,干什么?要录影才穿,平常出去旅游也不穿。这就是惜福。

所以他除了去帮助贫穷的人以外,救苦救难以外,他自己的私生活非常俭朴。我们就是要学窦燕山这一点,不是说你也去行善,可是你家里过得很奢侈、豪华,那这样不行。他丝毫不肯浪费,他每一年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生活必要以外,必要生活以外,他说每年的节庆,他都先把它扣掉,剩下来全部去帮助救苦济急之用。所以他家里没有穿金戴玉的妻妾,而且都没有穿这个丝绸的衣服,都是很俭朴的生活。然后他还在他家里建立了书院,我们现在叫讲图书馆,或者是说舍宅为寺也可以,但是他不是说把他的家变成佛寺,不是,他把他的家变成什么?变成学校,就是古代讲私塾、书院。这个是老和尚说,培养圣贤教育是最大功德。

我也常常有个梦想,老和尚说,其实寺庙是教育的地方,佛寺是教育的地方。你多一间寺庙,天下不会因为增加你这一家,这个佛法就兴盛。所以老和尚说,应该把古代丛林从事教育的这个功能发挥出来。所以我也常常有个心愿,我希望孝廉讲堂将来有因缘,我们现在这个是租的,一个月才一万元台币,人民币才两千元。如果将来我有因缘,我希望在社区里面,我们成立一个孝廉讲堂。我们不是说一定要把钱埋在土地上,不是,是可以不用这样搬来搬去的,不用搬来搬去,将来百年以后供养给三宝,继续传承下去,弘扬因果教育。这是我的心愿。

那我实际上,我最大心愿是什么?在社区里面,我这个孝廉讲堂,能够变成一个图书馆,可以让小朋友进来读书,提供给他们读书。他们读完书以后,剩下时间给他们一些课外辅导,教他们读圣贤教育书,圣贤教育的书籍。这是我的心愿。虽然我也喜欢鼓励大家诵经念佛,听经闻法,但是这个毕竟是要善根因缘成熟的人,他才有办法入这个殊胜的佛法大雄宝殿,但是对于这些芸芸众生来说,我们还是要善巧方便接引,透过这样去传播孝道的教育,去传播因果教育,透过这样去传播家庭教育,这样社会才会有救。我们不是在佛教里面就是法会,这不是佛法的本怀。佛法的本怀是佛陀教育,是觉悟的教育。我们要学佛,学佛陀五乘说法,人天乘的教育,声闻乘的教育,缘觉乘的教育,菩萨乘的教育,一乘法的教育,五乘说法。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心愿。

他在他的家提供书院四十间,藏书有多少呢?数千卷。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我的理想,我希望变成一个图书馆,提供给这些清寒学生可以读书的地方,可以教书,教他们读圣贤书的地方。成立书院四十间,请品学兼优的老师来教,教育青年。对于那些无钱的贫苦子弟,他帮他缴纳学费,然后提供他伙食,让他们衣食无缺。这了不起啊,这就老和尚讲的,栽培圣贤教育功德最大。

那么窦燕山做了这些善事以后,有一天,他的祖父来入梦了,祖父说,哎呀,你多年来,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就是“天曹”,因为你的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纪,三十六年,一纪是十二年。老和尚的延寿应该是空前,而且绝后,为什么?老和尚命中,算命只有四十五岁,他现在九十三了,四十五再加四十五是九十,他已经超过一倍了,如果以一纪十二年来算,老和尚现在已经超过窦燕山了。老和尚是延寿四十八嘛,现在是延寿四十八,窦燕山是三十六,老和尚已经超过窦燕山了。窦燕山他命中本来应该是什么?他是短命的,四十六岁而已,他祖父来跟他讲的,后来他延寿三十六岁以后,他加起来是八十二岁,无疾而终。所以不是说只有念佛才可以无疾而终,他这个就是念佛啊,他念念为众生啊,念者,今心也,就当下觉。

所以他的祖父跟他讲说,你延寿三纪,而且上天赐给你五个儿子。他本来命中没有儿子,所以命运确实是可以改变的。你现在所受的果报,都是定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么你现在改造命运以后,你发心立愿,学袁了凡先生、学窦燕山,改造命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怎么样?“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真改了。所以元珪禅师跟我们讲说,他有三不能,无缘不能度,众生度不尽,定业不可转。为什么讲定业不可转?如果讲定业可以转,那你根本不学了,你也不做善事了。就跟你讲说,定业不可转,你遇到病苦的时候,遇到贫穷的时候,遇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就会回光返照,去学习袁了凡《了凡四训》,去皈依三宝,你就开始改造命运。所以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是创命论,创造命运。

然后他祖父就跟他讲了,你将来会生五个贵子。所以你看,善有善感,恶有恶应,他一生都积德,光说他把那个长工的女儿,培养长大,再给她嫁出去,把那个债券二百千,那个两万银钱烧掉,他几乎,你注意看他这一生的行善,几乎没有为自己,连生活都非常俭朴,他就是菩萨,他就是发菩提心,所以五个儿子统统是来报恩的,没有来讨债的,善有善感,恶有恶应,是因缘果报,真实不虚啊,五个都是感召来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生儿子,生子孙,我们是要他来报恩呢?还是他来还债呢?还是他来报怨呢?还是他来讨债的?一切万法,唯心所作,一切法,唯心作,你的心去感召的。

他祖父跟他讲,你这五个贵子将来都会显达。而且他五个儿子、八个孙子,统统是显达,富过三代了。他祖父跟他讲,你寿终之后,还可以生天堂。如果他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他极乐世界品位非常地高,最少中品以上,嗯,中品以上。你再看那个《无量寿经》里面的<往生正因>,他以这样的修持,中品以上没问题。祖父说完以后,他祖父还跟他叮咛,因果的道理,确实无虚妄。善恶的报应,可以现世见到,或报于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这一段确实是记载在《历史感应统纪》里面,因为我讲过。因果之理,真实不虚,善恶之报,或见现世,或报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无疑,这是在《历史感应统纪》里面有这一段的记载。

那么从此以后窦燕山,他就更加努力地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你看,他祖父事先跟他预告了。他后来生了五个儿子。他是因为他家教很严,为什么很严?因为他以身作则。所以以身作则很重要,老和尚说,小孩子生出来第一千天,以母亲做老师。那时候小孩子都是纯净纯善的,一出生到一千天,三年,他是纯净纯善,跟谁学?跟母亲学。所以家教从胎儿开始,从胎教开始。从胎教到这一千天,你做好根基,扎根的基础,三岁看八十。所以那三岁扎下的根基,老和尚说,八十岁不会变,三岁看八十。

确实,我是到现在才觉悟到这个重要性。因为我生儿子的时候、生女儿的时候,我那时还没接触圣贤教育。所以我现在都跟我爱人交代,跟我太太交代,我说,将来如果,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孙子,我也很期待能够感召有善因缘到我家来做我黄家的后代啊。我跟我太太交代,说以后孙子生出来,你就把他带来孝廉文化网路电视台学圣贤教育,每天跟着阿公阿妈走,我就陪他读《弟子规》。就是我有这个期待,也希望能够心想事成。

所以他家教很严,所以他的儿子都是循规蹈矩,和睦雍熙,满门孝顺,兄友弟恭。为什么?因为他父亲做到了,以身作则。所以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等于部长,次儿窦俨,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都贵显。

冯道后来才升宰相,但是冯道在写这个诗的时候是侍郎,侍郎是副部长。当时的侍郎冯道,据我所知的,冯道后来好像是升宰相,那当时冯道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赞叹窦燕山,当时他的官位是侍郎。冯道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丹桂”就是功名。“五枝”就是他五个儿子,都是显达,芬芳。那“灵椿一株老”什么意思呢?“灵椿”就是他们家这一棵树,我们说,香椿树散发的这个芬芳。为什么是“灵椿”来形容呢?他们家父亲有德,这个德是什么?我们佛法里面讲,五分法身香,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窦燕山这一念真诚济人的心,把这个福德跟这个智慧散布给他们的家亲、他们的邻里、他们的家族、他们的亲朋好友,所以“灵椿一株老”。

那么后来窦禹钧本人,他也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他是当官的,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其实像他这种大善人,他身口意清净,我们《无量寿经》里面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看他那个长工给他偷钱,他连责备都没责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他做一个典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他过俭朴的生活。以他这样身口意清净,他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但是因为他的善报、他的善行感召,造了这个十善业,这个四无量心跟十善业,但是他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跟周安士一样,周安士菩萨也是预知时至,坐化。向亲友告别,而且沐浴更衣,谈笑而卒。

其实我们最期待就是这样,就是我们人人向往这个境界,这是善终。五福圆满,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终。他富贵,五子八孙都显达;他八十二岁,长寿;他健康无病,康宁;他一生修好德,最后善终。所以善恶的报应,有现世获报,有的子孙获报。他这个不仅是,窦燕山本身现世就已经得到果报了,他连子孙都得到果报,五子八孙全部都显贵。

所以刚才讲说,果报里面,因果的道理,有现世,或报于来世,或影响子孙的,他三个都得到。在《历史感应统纪》里面的评论说,唯一可以得到这样殊胜的,窦燕山这个人。他现世改变命运,他延寿,没有儿子生儿子,他就是现世已经感应了;他又报于来世,这是报于来世,他五子八孙,也是报于来世;影响到子孙,只有窦燕山这个人做到了。这个在《历史感应统纪》里面特别给他评论,他得到这样的现世获报。

所以有的现世获报,有的子孙获报,有的来世获报,虽有迟速不同,但报应不爽。毫无疑问的,像窦禹钧公,他不仅现世享受高寿厚禄,后代子孙昌盛显达,观其临终瑞相,也可以证明来世必然是获生善地。这是因为窦公生平做的功德,广而且大,所以现世、子孙、来世三者,都能获得善果。各位,我们就要学这一点,现世、子孙、来世。当然最重要就是,这三个毕竟,如果你是依照莲池大师的《七笔勾》的话,那这还是不究竟。莲池大师的标准是什么?用往生极乐世界。这三个统统有。如果你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三个当然是福报,但是福报是可以用得尽的,一世好不好,二世好不好,最多十世,这个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讲。

所以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现世也好,子孙也好,来世也好,是福报没有错,但是它变成是什么样呢?它是有漏的,有漏的。有漏的话,它毕竟不能够,佛法里面讲的,超越三界六道的轮回,超越佛法里面讲的真相,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佛陀讲的真相里面,佛陀告诉你真相是什么?除了《般若经》里面讲的,《大般若经》里面讲的,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以外,佛陀跟你讲,所有佛法的真相是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还有佛陀跟我们讲的,这个三界毕竟是什么?毕竟是苦、空、无常、无我。

如果你能够有这个人天基础,再进一步去亲近三宝,超越生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或者带业往生,那更不得了,现世、子孙、来世,这三个果报统统有,因为自性它是超越善恶对待的。佛法的究竟、殊胜,在这个地方。这是我跟各位共勉的,否则一般人很容易,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会学习到这个方向去,现世、子孙、来世,很好啊。好是好,但是它不究竟,它这个是有漏的,漏就是有烦恼啊,会漏泄功德,漏泄功德就不理想啊。

所以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曾经将窦禹钧的事迹,训示其子孙,广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后代,也昌盛发达。可是世人知悉窦禹钧事迹的人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都怎么样?闻而不行,大多都闻而不行,就入宝山空手而回,岂不可惜。

以上我再补充这一段,确实有些地方,在印光大师增编里面,“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里面,确实是有,有一部分还是没有,希望增加各位学习的这个题材跟智慧。以上我所报告这一段是取材自《历史感应统纪》。

那么顺便介绍一下《历史感应统纪》这本书,很多人知道,可是不晓得它是怎么来的。《历史感应统纪》一共四卷,谁编的呢?民国年代的一位大菩萨,上海的大菩萨,聂云台先生。我是很佩服这位大居士。民国年代出了很多大居士,聂云台、许止净,这个大居士很多,民国年代而已,在印光大师那个年代。他们这几位大居士都是怎么?都是亲近印光大师。

《历史感应统纪》四卷,聂云台居士著,许止净评订。此书由印光大师倡议并请许止净居士编辑而成。因为是许止净评订,聂云台著。作者用佛学的思想评议中国史籍,包括《二十四史》。所以老和尚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因果史,就是一部因果史。我最近在编辑流通的《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里面就有《二十四史》的资料,所以老法师非常赞叹、喜欢我编辑的这一本《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这可能是在历史上,在我们国内是很少的,我将来会在我们国内流通,它是罗马拼音。

所以这个《历史感应统纪》,它是根据中国史籍,《二十四史》,还有《左传》、还有《通鉴纲目》,每一史籍后面依次列出所评议的史实和历史人物。《历史感应统纪》这本善书,在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他们那边,已经有把它注解白话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因果故事。我们也刚好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就顺便介绍一下《历史感应统纪》的由来。

这一段窦燕山的故事,是一段非常好的因果教育的故事。那我们要来学习窦燕山的这个积功累德的精神,我们就来谈一谈,就是说,确实命运是可以改造的。那怎么改造呢?把因找出来。窦燕山是短命的因,没有儿子的因,他也跟袁了凡先生一样。袁了凡先生是明朝人,他是五代人,五代跟明朝又差很远,五代在前面,明朝在后面。

所以了凡先生也是碰到孔先生算他的命,二十年都被他算定。可是他碰到他第二个大贵人云谷会禅师,云谷会禅师教他把因找出来。你看,有智慧的大德,他就会告诉你说,把因找出来。这是老法师说的,我们尊敬的老法师就告诉你,确实命运可以改造,要怎么改造?把因找出来。那窦燕山把因找出来了,只是他福气比较好,他有福报,是他祖父跟他讲的。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现在是去问神,就是求神问卜,去相信算命师,去卜卦,去算紫微斗数,是不是?但是他福报好,他祖父来告诉他说,你是短命的,你没有儿子。老和尚是靠什么呢?老和尚他是靠朱镜宙老居士送给他《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老和尚他看了三百遍,他刚开始是读三十遍,老和尚学袁了凡先生改造命运。

所以要把因找出来。为什么我们这一辈子会贫穷困苦?这是果报。所以众生都先看到果了,他不知道因,菩萨是看到因,知道果是怎么样,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以佛陀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讲《地藏经》的时候,佛陀一开始就跟你讲“知苦乐法”,因为众生怕苦,苦就是已经是果报现前了。所以果一定有因的,果必有因的,我们真正把因找出来,从因上消除,果报就改善了。佛法的殊胜在这里,佛法异于外道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把因找出来,从因上消除,因在哪里?因在心地,因在心地,因不在外面,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把因找出来,你生病,那为什么生病呢?把因找出来,造杀业,不能吃素,你吃肉,你造杀业,你把因找出来,你开始断杀业,开始吃素,你的身体就有改变了,你的体质就有改变了,你的业力就会消了。

所以从因上消除,果报就改善。这些事情,因果经典里面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明白,最普通的我们看得到的,就是《太上感应篇》。我们刚讲过,五年了,《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我们讲了五年了,讲了二百六十六集。我常到国内去讲课,我才发现说,哎呀,老天爷跟佛菩萨以及太上老君对我真的太好了,让我有这个机会去学讲《太上感应篇汇编》。我到全世界各地去讲课,他们都跟我感恩说,哎呀,我都听过你的讲座。其实是我自己先学习成长,我也得到利益啊。

所以老和尚说,你要学习因果,《太上感应篇》是一本很好的因果教育的善书。《太上感应篇》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总共一百九十五条。老和尚说,怎么去改造命运?把因找出来以后,以《太上感应篇》做功过格,把这一百九十五条,你把它搞清楚。老和尚实在是很有智慧,他说,你把因找出来以后,你再把这一百九十五条搞清楚,然后去把它做到了,你就可以离苦得乐了。讲起来很简单,你做看看,这一百九十五条,你做看看。你做到,你也开智慧了,你也转迷为悟了,你也转凡成圣了。

他说,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这里面举出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总共一百九十五条,你统统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怎么会做到呢?那么如果你真做到了,这一生就离苦得乐了。里面就这都讲苦因,对照我们的苦果,你就找到原因了。不然你不知道说,那为什么我身体不好呢?为什么我家庭不幸福呢?为什么我一生多灾多难呢?为什么我人际关系这么差呢?为什么我事业不顺呢?为什么我子女不孝呢?为什么我衣食不济呢?为什么我官位不顺呢?你不晓得,因为你没有神通,你不晓得怎么回事,而且你有隔阴之迷,你不晓得前世造什么恶业。

你去对照《太上感应篇》这一百九十五条,它里面都是说苦因,然后你对照你自己的苦报,你就把因找到了,找到以后把它改过来。果上没有办法,果已经成熟了,就是像水果一样,花果一样,它已经结成果了,果上没有办法改,它已经结果了,已经成熟了。但是因上可以改,不要让它继续增长。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三十七助道品>里面就这样讲,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你要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把因找到以后,你就不要再造这个因,后半段的人生是会改善的。你前半段的人生是可能不好,可能你前半段的人生是贫穷,你照这样去做,你后半段的人生可能就是可以衣食无缺了,你前半段的人生可能是身体是多病,后半段的人生身体可能就健康了。老和尚有讲过,四十岁以前,这个身体是前世的业,跟父母亲的共业,是父母亲遗传给你的。四十岁以后,是你修来的。

这简丰文老师也跟我讲这个概念,他讲的跟老和尚也有点接近,他说,你如果前世修得好,你前世你的功德都圆满,你这一世会很快就接近三宝,就接触三宝,包括吃素,包括学佛。如果你前世造了很重的恶业,或是很重的业报,你这一世就要很慢才有办法遇到佛法,那个苦报就要受很久,除非你有很好的善根跟福德,你会遇到贵人帮你接引,遇到善知识给你接引。有时候想想,看到这一生确实也是这样,我也是遇到三宝才改变的,改变身体的体质,改变自己的业报。

所以你知道,你那个果已经成熟,你没办法改变,那么你从因上去改,你不再造这个因,这个果就逐渐不会再现了。我们希望有好的果报,那一定要造好的因。

老法师就以他自己本身做例子,老法师说,他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老师曾经举一个比喻,他说,你学佛,你将来要成为一位讲经的法师,你要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一部《大藏经》,李老师跟净空老法师说,你一生通得了《大藏经》吗?我们《大藏经》都摆得好看啊,你这一生通得了吗?所以我自己常常告诉我自己说,如果我能够把《太上感应篇汇编》、把《安士全书》搞懂了,我再加这个佛号跟《无量寿经》,还有我自己喜爱的《金刚经》,我就很满足了。

这个道理跟李老师跟老法师讲的一样,一部《大藏经》,佛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你都能搞通吗?你这一生能通得了吗?你光通还不行,你佛法通,你世间法不通,你没办法告诉众生怎么离苦得乐,你没办法教众生怎么断恶修善。佛法通了是根本智,世间法是后得智,这等于是开悟,对不对?老和尚说,他老师跟他讲说,你教的对象是世间人,你不通世间法,你怎么教得了他?菩萨四摄法里面跟我们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举一个例子,他说,咱们中国这一套丛书,《四库全书》,老和尚说,你能通得了吗?不要说《四库全书》了,叫你看《群书治要》,你都不见得看得完,相不相信?《四库全书》啊。

所以我自己的孝廉讲堂藏书室里面,有《蕅益大师全集》,有《印光大师全集》,有《莲池大师全集》。有《印光大师全集》喔,《蕅益大师全集》《莲池大师全集》,还有《永明延寿大师全集》,再来,有《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这样总共是五套,还有我现在讲经,都会参考老法师的,等于老法师的全集,六位大师。老实说,我也希望再多年轻三十岁,我可以发愿把这些大师全集全部都看完,问题没办法,时不我与。所以我只能挑我喜欢的,印光大师、净空老法师,还有呢?我最喜欢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我凭良心说,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确实讲得比较深。《永明延寿大师全集》,那更深了,他文言底子好。

为什么我说,在刚才我列举的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印光大师、李炳南老师全集,也还有净空老法师的,再来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就是《永明大师全集》。老法师说,《宗镜录》是小本的《大藏经》,如果一生能把《宗镜录》看完,通达了,保证你开悟。我只念他一个序文就好,让各位品尝这个法味,殊胜到什么程度,了义到什么程度,太殊胜了!怪不得我们现在讲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蕅益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他注《弥陀要解》,印光大师说,纵使阿弥陀佛再来注解,也不会超过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我觉得永明延寿大师是真的阿弥陀佛再来的。他是一个税务官出家的,喜欢放生,后来要救物命,没有办法,用公款去买物命。结果当时的国王叫钱文穆王,吴越国的钱文穆王,就要砍他的头,交代他的部下到刑场去看,告诉刽子手,如果永明延寿大师心惊胆跳了,面容失色,刀就砍下去。结果,永明延寿大师说,太殊胜,太殊胜了,我一个人的生命换无量无边的生命,值得值得。刀下留人,果然是菩萨。后来,他是上品上生,往生西方。他是禅宗的,他导归极乐。所以证明蕅益大师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到第四个是修禅的,最后导归极乐,他一样是生净土。

后来他往生以后,有一位僧人因为堕地狱,死后回魂了,就是死而复活,他在阴间的时候,看到阎王在顶礼一个画像,他就问它说,这是谁?它说,永明寿禅师。他回到人间,活过来以后,讲出来的,他说,连阎王都尊敬他。

我念一段《宗镜录》跟大家分享一下,让你们品尝这个法味。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诸佛菩萨,十方三世一切佛,讲的真实语,以什么为宗?“以心为宗”。我们的妙用就是心,我们的本体是真如自性。“众生信道,以宗为鉴”,我们众生学佛要以什么为鉴呢?“宗”就是我们的心。禅宗禅宗,如果按照老法师说,禅者,禅宗也,心地,佛心,宗也,禅宗以下统统算教。所以“宗”就是心地,“以宗为鉴”。

“众生界即诸佛界”,佛在哪里?佛在众生中,众生转迷为悟,众生成佛。所以佛在哪里?佛在众生里面。所以“众生界即诸佛界”。佛在哪里?佛在众生里面。“因迷而为众生”,因为迷才变成众生,众生本俱佛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所以“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为什么“诸佛心是众生心”呢?诸佛心是我们本俱的,迷了以后,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迷而不觉,背觉合尘,佛变众生,所以“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虽然是众生心,但是因悟而成为诸佛。

“心如明鉴,万象历然”,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没有人走过去,它一样在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清净湛然,亘古亘今。所以它“万象历然”的意思是说,它胡来胡现,外国人走过去它也照,本国人走过去它也照,没有人走过去它也在照,这叫“万象历然”,很清楚。“佛与众生,其犹影像”,佛的心跟我们的心都一样,佛跟众生就像影像一样,佛陀才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连佛法也不可得,所以“佛与众生,其犹影像”,就像影像一样。“涅槃生死,俱是疆名”,这个“疆”要念强,新疆的疆。涅槃跟生死,你成就道业叫做涅槃,你心空及第归,你圆满无上菩提,称那个心叫涅槃,如果你流转生死,称你那个心叫做生死,各位这样懂吗?所以涅槃跟生死,“俱是疆名”,都是勉强来说了,就是“疆名”了,“俱是疆名”。

“鉴体寂而常照,鉴光照而常寂”,“鉴体寂”,见到我们本体,它是清净湛然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寂”就是清净。虽然它清净,但是它能起作用,所以“寂而常照”。“鉴光照而常寂”,“光”就是它的妙用、它的智慧,从它的作用里面,“鉴光照”,你看到镜子走过去,它能照,但是它的照性又是常寂,它永远清净,就是“鉴体寂而常照,鉴光照而常寂”。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国初吴越”,吴越是当时浙江、江苏这一带,“永明智觉寿禅师”,就是我们永明延寿大师,“证最上乘,了第一义”,他是证最上乘的,最上乘是什么?最少是分证佛,破一品根本无明,说不定是究竟觉,四十一品无明都破尽了,这“最上乘”。那我们就降低标准的话,也是圆教初住位菩萨以上的分证佛。“了第一义”,“第一义”是什么?中道实相,空观、假观、中观,他证得中观,空有不二,入不二法门,叫“了第一义”。什么叫“了第一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第一义”。入大般涅槃,跟佛陀一样,这叫“第一义”。实相,无相是本体,作用是无不相,无相无不相。

“洞究教典,深达禅宗”,你看,我刚说他是禅宗来的,但是他导归极乐,变净土的祖师,我们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洞究教典”,他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深达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禀奉律仪”,他持戒精严,“禀奉律仪”。“广行利益”,他广度众生,他放生无量无边,广度众生,“广行利益”。

“因读《楞伽经》云”,他读到《楞伽经》这一段,永明延寿大师读到《楞伽经》,“因读《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佛语心为宗”是什么?十方三世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所有诸佛菩萨,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在说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慧登彼岸。大智慧在哪里?就是《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讲第一义谛。佛陀讲的,“佛语心为宗”,横说、竖说、权说、实说,都在讲这一念心,“佛语心为宗”。

“乃制《宗镜录》”,所以永明延寿大师才作这本《宗镜录》,小本《藏经》。“于无疑中起疑,非问处设问”,他在这本书里面、这本巨著里面,他替众生不问自说。“于无疑中起疑”,怎么说“于无疑中起疑”呢?他自己来做当机者,本来是常寂光净土,因为众生迷而变成十法界,“于无疑中起疑”,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去轮回呢?“于无疑中起疑”。“非问处设问”,不需要问啊,回光返照就可以了,迷途知返就可以了,问题要设问题出来,引导众生啊,“非问处设问”。

“为不请友”,他做众生不请之友啊,“为不请友”。“真大导师”,他是真的是人间的大导师,跟佛一样啊。“掷龙宫之宝”,他讲华严的境界啊,“龙宫之宝”代表华严,因为《华严经》是龙宫大龙菩萨请出来的嘛,“掷龙宫之宝”。“均施群生,彻祖门之关”,他倾囊相授,和盘托出,全部告诉众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叫“均施群生”,他平等施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嘛,“均施群生”啊。“彻祖门之关”,他通达历代祖师他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关键在哪里,他彻悟了。“普容来者”,他平等地接引众生,叫“普容来者”。

“举目而视,有欲皆充;信手而拈,有疾皆愈”,只要你能够翻这个《宗镜录》,眼睛看得到的,你只要想要求智慧,“有欲皆充”,都可以满足你。“信手而拈,有疾皆愈”,你只要能够翻翻这个《宗镜录》,“信手而拈”,“拈”就是引导永明延寿大师的开示,“有疾皆愈”,你有病都可以治好。身体的病是业力感召的,烦恼的病是无明感召的,都可以好,“有疾皆愈”。“荡涤邪见,指归妙源”,把你的邪知邪见全部洗干净,“荡涤邪见”。“指归妙源”,告诉你“极乐有归舟”,“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在哪里?在你的心地,“妙源”就是根源,心地本源,“指归妙源”。

“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鉴矣”,“所谓举一心”,做一个方向,“一心”,做一个方向,一门深入。悟了这一心以后,彻照万法,就是洪寿禅师说的(又一说:永明大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照万法为鉴”,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鉴矣”。

“若人以佛为鉴,则知戒定慧为诸善之宗”,如果你知道佛法的根源,以佛做标准,那么你就知道戒定慧是所有诸善里面的本怀,“宗”就是它的宗旨。所以如果你以佛为鉴,“则知戒定慧为诸善之宗”,所有诸善里面哪个最好?戒、定、慧。“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由此而出”,如果你是以佛为鉴的话,你悟了这一念心性的话,佛者觉也,人天也可以从这里面觉悟出来,声闻可以从这里面,转阿罗汉回小向大,菩萨可以从这里面觉悟的这个本性里面,从权教菩萨证入实教菩萨,最后成就如来,“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由此而出”,从这里面生出来。“一切善类莫不信受”,所有一切有善根的众生都能够信受奉行,“莫不信受”。

如果你是“以众生为鉴”,你迷而不觉,迷恋贪瞋痴就是“以众生为鉴”,以无明为指归。就是如果你是以佛为鉴,《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讲,法身熏习跟无明熏习,“以佛为鉴”就是法身熏习、就是般若熏习。“若以众生为鉴,则知贪瞋痴为诸恶之宗”,如果你以众生作为你的生活的一个依靠,作为你的生活的一个目标,“以众生为鉴”,那么你就知道,贪瞋痴是诸恶之宗,“修罗旁生地狱鬼趣,由此而出”。如果你从佛角度来探讨,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都是从这个佛觉悟出来成就的,如果你众生角度来探讨,你就知道贪瞋痴就是诸恶之根源,“则知贪瞋痴为诸恶之宗”。“修罗”就是阿修罗,“旁生”就是畜生,“地狱鬼趣,由此而出”,就从哪里?从背觉合尘生出来的,就由此而出。“一切恶类莫不畏惮”,所有恶道众生碰到这个觉性,没有不害怕的,碰到这个般若,他没有不害怕的,“一切恶类莫不畏惮”。

“善恶虽异,其宗则同”,三善道也好,三恶道也好,善恶虽然因不一样,果报不一样,但是它都是在有漏范围里面,都是冤冤相报,都是在因缘果报的范围里面,所以“善恶虽异,其宗则同”。它的“宗”是谁?它的宗就是心地啊,真如自性,“其宗则同”。

“返鉴其心,则知灵明湛寂,广大融通”,如果能够回光返照,“返鉴其心”,那么就知道这个“灵明湛寂,广大融通,无为无住,无修无证,无尘可染,无垢可磨,为一切诸法之宗矣”,讲到这么究竟啊。如果你知道我们这个灵知心、我们这个自性是“灵明湛寂,清净本然”,它是“广大融通”,那么你要知道,你的真如自性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无为无住,无修无证”,无尘可以染。当你成佛的时候,也没有烦恼可以染了啦,你到成佛的时候,你贪瞋痴断了以后,分段生死也断了,变易生死也断了,没有烦恼可以生了,你烦恼生不出来,因为念不退了嘛。“无尘可染”,哪里有六尘呢?统统是常寂光净土,统统是一真法界,“无尘可染”。“无垢可磨”,你说,我要把它业障消掉,没有污染可以磨掉,因为你成佛了。

所以到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住”,“无为”是什么?清净。“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法不住,就像雨水打在玻璃上,挂不住,黏不住,“人从百花过,片叶不沾身”。“无修无证”,现在为什么需要修呢?因为我们必须借修德显性德,我们迷惑太久了。等到你真正成就佛果的时候,无法可修,无佛可证,因为你就是佛,你就过着佛菩萨生活啊,“无修无证”。到那个境界的时候,“无尘可染,无垢可磨”,只有一念心,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悯众生,“无垢可磨”。“为一切诸法之宗矣”,所有一切万法最后的,这个宗就是“无住无为,无修无证,无尘可染,无垢可磨”。

那么这一段,我是简单地把这个《宗镜录》的前面,宋左朝请郎尚书礼部员外郎护军杨杰撰的这个《宗镜录》的序文,这么殊胜。他的文言底子是非常地深的,我也想很想去看,可是确实,学人的文言底子不好。永明延寿大师不得了,他几乎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因为刚好提到永明延寿大师,我特别这样来介绍我尊敬的永明延寿大师他这个《宗镜录》的序文,来跟大家分享。

刚才是提到老和尚说的,他的老师跟他讲说,你要讲经说法,你能通佛法,你也要通世间法。那你如果不通世间法,你怎么教他们呢?李老师说,就光谈一个《四库全书》好了,你能通吗?老和尚说,他听完李老师讲这样以后,心里凉了半截,他说,那这样我就没指望了,他说,我怎么去教,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呢?后来,李老师就转过头来鼓励他们,鼓励净空老法师,他说,通是不可能的,通是什么?通是要大开圆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通达无障碍。通是不可能,那用什么方法呢?李老师说,用感通,求感应,求佛力加持,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怎样才能感通呢?

我们现在为什么提到这一段,就是说,为什么窦燕山可以感通,他可以消业障?他本来寿命是四十六岁,为什么活到八十二岁?他本来是短命,变成长寿,他没有儿子,生出五个儿子,还生出八个孙子,都是显贵,五子八孙,这难道是变出来的吗?不是啊,感通啦,所以我们特别提到感通两个字。他也没有开悟啊,但是你注意看,印光大师会集的、编辑的这个窦燕山,“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你就会发现,跟老和尚讲的一模一样。他不是通达,他不是开悟,他光至诚感通,他就得到这么殊胜的果报,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含笑而终,而且还得到现世的果报、后世的果报、影响子孙。

李老师跟他们讲,用感通,求感应,求佛力加持。跟我现在一样,我每次讲经都要求佛菩萨给我感应了,我自己没有办法,因为业障深重,习气很多,我没有办法通达无障碍,我们说乐说无碍,我没有办法,我没有开悟啊,我是一个业重的凡夫。求佛力加持,教我们这个方法。那老和尚说,怎么感通呢?感通是要佛菩萨感应,怎么感通?诚,诚则灵,要诚。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谓之诚,一念不生就已经通了,那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老法师说,诚则灵,诚就好。

坦白说,我确实也做到诚,我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诚,但是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没有问题,我自己有把握,因为诚不诚不要骗别人嘛,自己知道啊。所以我每天就是备课、讲经,备课、讲经,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而已,也没有去旅游,连过年都拜三千佛,我拜完,还是备课、讲经。有时候是,其实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喝一口好茶,也不是很好的茶,就是一种享受了。就是李炳南老师有一个照相的画面,李炳南老师他是喝一杯茶,他说,哎呀,这是人生太奢侈的享受啊。我没有李炳南老师这么谦卑,他说,连喝一杯茶都享受。

诚则灵。真诚心,能跟佛菩萨感通,甚至能跟鬼神感通,能跟一切众生感通。关键在这三句话,能跟佛菩萨感通,能够跟鬼神感通,能够跟一切众生感通。这句话,我可以用我,以身做证明,我自己做证明。我讲了五年的《感应篇汇编》,今年我到新加坡讲课,跟傅冲老师,今年的九月,我到新加坡讲课。讲完课以后,他们主办方请我吃中饭,跟傅冲老师正在吃面。有一对姐妹走过来,姐姐学佛,妹妹刚学佛没多久,那个妹妹是在新加坡出生的,她一开始就哭了,她姐姐带她过来,到餐厅拜访我,她说,老师,我一定要亲口跟你感恩。我说,感恩什么?她说,我是你讲《感应篇汇编》,《感应篇汇编》救了我,你知道吗?救了我家庭。我说,为什么?她说,我脾气坏得不得了,我就天天闹着要跟我先生离婚。这就是什么?这是业障,所以这业障就是福报不够啊。她能听她姐姐的话,能听《感应篇汇编》,就是善根、福德。我说,你现在呢?她说,我现在不离婚了,家庭幸福美满了,她说,我心开意解了,毛病习气都自己都改掉了。跟一切众生感通,就这个意思啊。新加坡那么远,我在这边讲,我在录影的时候,跟老和尚一样,只有我一个人,我讲给自己听,也讲给自己欢喜,除了我们录影师以外,大概就只有众生了,护法神,在听我讲课。但是透过这个网路出去以后,远在新加坡的,她就感通了,有缘者就感通了,有善根的就感通了,有福报的就感通了,能跟一切众生感通。

所以老和尚说,佛寺的功能是在教育,是没有错,法会只是一个方便而已,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而已。佛法的本怀是在教育,不是在法会,不要搞错啊。老和尚亲口跟我讲,亲口跟我讲,这我不能够打妄语,老和尚说,佛法如果是靠法会,撑不了二千五百年,对不对?撑不了三千年。因为佛陀灭度到现在,有说二千五百多年,有说三千年的。老和尚亲口跟我讲,他说,佛法如果是靠法会,撑不了三千年。外道也会法会啊,也不是只有佛教才会法会啊。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佛陀的本怀拉回来,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佛陀本怀是什么?教你成佛啊,教你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能跟一切众生感通。如果你不能感通,是你的诚不到位,你的诚心度数不够,真正要够了,没有一样不感通的。所以李老师送给净空老法师四个字,这个老法师的墨宝也有写出来,各位都看过,老法师也常常讲,“至诚感通”。那我是,我都是用至诚心,来求诸佛菩萨感应,让我们能够有少许的智慧,可以把佛法的好处、佛法的殊胜跟大家分享,这叫至诚感通。老和尚说,你得用真诚心,不能有丝毫虚伪,这是什么?这个方法是求佛力加持。求佛力加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戒、修定。

能持戒,心地清净,你再用诚心去感通,很容易,就不难了。真诚重要,没有真诚,没有感应。真诚能帮助你持戒、修定、开慧。这个样子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清净,永绝尘劳,尘劳就是烦恼,这是杜塞恶趣,就是把恶道的门关起来,把三恶道的门封闭了,跟它断绝,就绝对不会堕三恶道。就像窦燕山一样,他就是用真诚心,他是杜塞恶道,他就没有堕到恶道去了,他往生天界了,他把三恶道的门封闭了,他断绝了,就绝对不会堕三恶道。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鬻田济人。(懿行录)。”

“明饶裳。豫章人也。途中见有鬻妻远方。而泣别者。问其所需。弃田与之。岁大比。主司梦金甲神曰。尔何不中弃田之子乎。乃检一遗卷。中第三名。即公也。及宴鹿鸣。乃知其故。三子。景晖。景曜。景暐。相继登第。”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鬻”就是卖。

“大比”,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明清的时候也指乡试。

“主司”,科举的主考官。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譬如孔子、孟子、墨子,这个“子”都是一种尊称。

“检”是翻阅、查阅。

“遗卷”,指未中试者,就是未考中的遗留的试卷,叫“遗卷”。

“宴鹿鸣”,“鹿鸣”就指鹿鸣宴,这是一个宴会,也叫鹿鸣筵。科举时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宴请得中举子,就是州县的长官会举办宴会,招待宴请这些考中举人,州县长官会请他们吃饭、宴会,那么放榜的第二天,就宴请主考官还有执事人员跟新举人。那么根据《诗经·小雅》篇<鹿鸣>,要跳魁星舞。所以这个我到南京,我去参观南京那个夫子庙那边,他们有专门,因为南京以前,古代这些读书人都到京城去赶考,因为南京是六朝的首都嘛,那么当时就有很多这些秀才进京赶考的,现在他们那个地方,政府就把它变成一个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试场,包括怎么读书,怎么考试,还有怎么放榜,它都把它呈现出来,这个历史的文物把它保存下来。那么后来我这次到南京去,就住在状元楼,他们就跟我讲说,这个状元楼,就是古代这些考中状元,或者读书人,他们住的旅社、客栈,现在改成状元楼。听说在南京很多人知道。南京这个地方,它就有一个魁星殿,魁星就是一个神,就是功名的,就要跳魁星舞。“鹿鸣”,在《诗经·小雅》,它是篇名,为宴会宾客演奏的乐歌。在《诗经》序里面有讲,“鹿鸣,燕群臣嘉宾也。”这个“燕”是宴会的宴。《国语·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所以举行鹿鸣宴,要唱这个歌。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以田布施,大考高中,摘自《懿行录》鬻田济人。明朝饶裳,豫章人。路途中看见有人卖妻到远方,正在哭别。饶询问他们的困难后,就卖掉自己的田给他们用。当年大考,主考官梦见金甲神说,你为什么不选中舍田那个人呢?于是他就捡起一份已淘汰的考卷,其中第三名,就是这个人,饶公。等到宴请嘉宾的时候,演奏起《鹿鸣》乐曲的时候,饶公才知道其中的缘故。三个儿子景晖、景曜、景暐,都相继考上功名。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按)田产资财。世人以之为命者也。而内典比之水中月。镜中花。梦中宝。何哉。只因目前暂经收管。后来总带不去耳。今之写田房契者。必曰。听凭永远管业。嗟乎。产是主人身是客。主尚不能永保其客。客又安能长有其主耶。如必欲将所有带去。亦有带之之法。莫若作善布施。造人天福德之身。则安富尊荣。依然仍在。明乎此。则饶公之弃田也。乃其所以置产也。人能如此置产。即谓听凭永远管业。亦无不可。”

这段非常好。我们把这一段名相注释解释一下:

一,“听凭”,“听”就是,要念听(tìng),这个声音,去声,听,听凭。“听凭”就是任随,任凭你了。

“管业”,管理产业,管理事务。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田产资财,世间人把它看作自己的生命一样。但是,佛典把它比作水中月、镜中花、梦中宝。为什么呢?只因为这些田产、资财是暂时交给你收管,交给你保管,死后总带不去的。现在那些写田房契约的,在卖房产的时候要签契约,现在那些写田房契约的,总要写上说,“听凭永远管业”。“听凭永远管业”就是要永远保管这个产业,这个意思。哎,产是主人身是客,主人尚不能永远保住客人,客人又怎么能够长有主人呢?如果一定要将所有一切带去,也有带去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不如行善布施,造人天福德之身,那么安富尊荣,依然还在。明白这个道理,那么饶公弃田布施,正是购置产业。人如果能这样置产,才是真正的置产,才是“听凭永远管业”,未尝不可。

这一段很有意思。那么我们就来探讨说,什么叫做“听凭永远管业”,这是很文言的一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如何保持家道不衰,也就是所谓的富过三代。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说,富过三代。

我们谚语说,富不过三代。而富贵能保三世是正常的,什么原因?有老人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要读圣贤教育,你才知道怎么富过三代,你不学你怎么会呢?不学不知道。如果他们家里有积德,是累功积德深厚,他们能传几十代。在中国最著名的,我们印光大师常常说,孔老夫子,孔家到现在七十多代。老和尚讲到孔子说,孔子的父亲,他的老岳丈当时选孔子的父亲的时候,孔家其实也没有什么钱,家里生活也是满苦的,是怎么样?是看到孔家五代积德,知道这一家必定出圣人,果然出孔子,孔子现在成为万世师表,他的后代子孙都仗他的福德,七十多代了,这是祖先积德。子子孙孙都特别地受人尊敬。范仲淹先生也传了将近一千年,有说八百年,一千年,也几十代了。了凡先生传了十几代,也不错了。这些都是祖宗功德积得厚啊。

所以真正的“听凭永远管业”要怎么样?要祖宗功德积得厚。所以这里讲只是一个方便,说你真正的置产是什么?你要学饶公弃田,你要怎么样?你至少还可以保住人天福报,所以安富尊荣。但是人天福报也是有漏的,也是不究竟的。这个祖宗功德积得厚才是真正最真实的。那怎么积呢?落实圣贤教育。德要怎么修?怎么积?你能够诚心诚意地奉行《弟子规》,奉行古圣先贤善良的教诲,自己诚心诚意去做,教导你的家亲眷属、你的后人都能像你一样诚心诚意去做,你的家道可以保持代代不衰。这才是真正的“听凭永远管业”。

那老和尚就说了,有人就跟他反应了,那我照师父你这样说,今天是乱世呢,举世之人都在那边欺诈,在那边骗来骗去的,我做一个老实人,我在这个社会上,我还能生存吗?老和尚说,说得好像很有道理,欺骗别人好像是应该的,殊不知错了。你能够老老实实不欺骗别人,老和尚说,你这一生就过得很幸福、很圆满了。

那现在老和尚就提问题了,他说,问题是你信不信呢?信什么?信因果报应是真理,你信不信呢?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这个东西推翻掉。因果不是佛陀说的,也不是佛法发明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它是自然的真理、自然的道理。他说,因果报应是真理,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把这个东西推翻掉。这是《玉历宝钞》说的,就是哪怕诸佛菩萨再来,也不能改变因果。所以佛法里面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真理。善因还是有善果,恶因还是有恶报,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地区,它都永远不会改变,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老和尚说,善因感召善果,恶因感召恶报,无论在什么时代,你看,我们看《二十四史》,我们看《资治通鉴》,这里面不是讲得很清楚吗?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它都不变,永远不变,那叫真理。

所以今天,我们讲到“鬻田济人”这一段,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我们给它分成两集来圆满。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南无阿弥陀佛

GMT+8, 2024-5-18 12: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