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3|回复: 0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2集)

[复制链接]

2744

主题

2743

帖子

200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020869
发表于 2021-10-29 21: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1月0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二,“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我们上一回讲到七十页,“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除了介绍印光大师补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的史实,这一段里面,我们上一回,我们探讨很多,但是里面有几个名词,我们上一集,我们没有解释清楚,今天再跟各位做一个补充。

经文:

“五代窦禹钧。燕山人。五子。八孙皆贵。公享寿八十有二。无病谈笑而逝。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这一段我是从印光大师补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一篇经文里面,我们要去了解“五代”,还有“燕山”,还有这个“冯道”,还有冯道的诗里面,“灵椿”是什么意思,“丹桂”是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五代”,一般历史上来说,会称五代十国。这个是在公元九○七年到九七九年,时间其实不长,大概是在七十二年左右,那么这里面就有五代十国。那我们分两个段落来谈,一个是五代,一个是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

我们先谈五代。从唐朝,就是李世民唐太宗这个朝代,隋唐,唐朝以后,唐、宋、元、明、清,唐朝以后,在宋朝还没有统一以前,就是赵匡胤还没有统一中原,就是中国以前,这个中间有个过程,是五代十国。可是很多人对五代十国不是很了解,我在这边做一个介绍,也是认识历史。就是在唐朝跟宋朝之间,这一段群雄割据,历史上称它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从唐朝灭亡开始,一直到宋朝统一为止。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藩镇是唐朝那个时候的,等于说地方上的诸侯,掌握兵权的,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在华北地区,军力比较强盛的藩镇国家有五个,就是“五代”。这五代虽然是中原皇朝,而且它实力强大,但是它没有办法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就是说,这五代它不能够全部控制中国,只是藩镇型的朝廷。那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是自立为帝,有些是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就是为正统。其中五代跟十国,十国的国祚,国祚是什么?国祚,祚就是帝王的位置,叫帝位。那后来讲帝位的寿命,它这个朝代的寿命,叫国祚。五代跟十国来说,十国比较长,那么国力比较强呢称为十国。

在五代十国这个时期,其实也常常发生地方上实力派的叛变夺位的情况,战乱不止,统治者多是重武轻文。中国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就是这样建立的。所以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区逐渐离心,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所以越南在宋朝那个时候是藩属国,就是进贡的,到后来就脱离中国独立了。

那么从唐朝灭亡一直到北宋建立半个世纪时间,约五十年,中原地区依次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历史上称它们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那么后汉的枢密使郭威后来篡后汉以后,建立了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本来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是柴荣后来在北伐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不幸病亡。后周随后就被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所篡,五代就结束了。所以等于说五代到后来就被赵匡胤一统了,一统北方,就结束了。

那十国呢?十国是在南方,中国南方,那五代在中国北方。那中国南方分成十国,就以江南为主,江南以吴国最强,还有南唐、吴越、闽国。湖广就变成荆南、楚国以及南汉等占据。那四川那边蜀地,有前蜀、后蜀。后来再加上一个北汉,北汉是唯一在北方的十国,这样加起来是十国,北汉是后汉刘氏的后代所建立的。那么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也就是史称北宋,跟他的弟弟宋太宗相继扫荡其他中原诸国以及地区,最后在公元九七九年统一中国本土地区,十国结束,也就是宋朝,北宋就建立了。所以五代跟十国都是被赵匡胤平定的。

那么由于北方战乱,外族入侵以及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科技方面都比北方优越,十国任何一个国家他们的朝代的寿命都比五代各朝时代还久。这个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时期。就像现在也是一样,邓小平南巡以后,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上海这一带,你注意看,到现在还是比较发达。那文化方面,在这个五代十国时期,它的诗词的词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那禅宗在这个时期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的经典。

这个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因为窦燕山是五代人,那么很多人可能读到五代窦燕山,不晓得五代在哪里啊,因为对历史不了解的人,他真的不晓得五代在哪里,所以我借这个因缘,把五代十国稍微介绍一下,距离到现在,刚才我们讲过,他们的时期大概是在公元九○七年到九七九年。好,我们再接下来继续介绍“燕山”。“燕山”它是一个山名,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北部,由潮白河河谷一直到山海关,北边到内蒙古高原,南边到华北平原,这一块区域是燕山,燕山在这一块区域。那窦燕山他本身叫窦禹钧,他因为他是燕山人,所以又称他叫窦燕山。我们有讲过,高僧大德如果成就以后,都以他那个地名来作为他的名字。譬如说天台山的智者大师,我们都称他叫天台大师。那窦燕山,他窦禹钧呢?那因为他是燕山人,所以就称他窦燕山了。

再来,刚才念过的这一首诗是冯道写的,“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我们介绍这个“冯道”。冯道先生是公元八八二年到九五四年之间,他字可道,号长乐老,河北人,瀛州景城就是今天的河北。他生在唐僖宗中和二年,卒于后周显德元年。他是刚才我们介绍过的五代时期的政治家,他大规模地官刻儒家经典的创始人。你看,他修了很多福报,就法宝流通,他流通儒家经典,这也是法布施啊,所以你看他福报就很大了。

他历事五朝,刚才讲五代,五个朝代他都当宰相,历事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一个皇帝都用他。这个历史上称他叫什么?“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天生就有这么大的福报啊。“累朝”就是历各朝,各朝代他都当什么?都不离开“将相”,“累朝不离将相”。“三公”,皇帝的老师、皇帝的顾问,“三公”。“三师”是皇帝的老师。他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堪称中国官场史上不倒翁,不倒翁就是冯道先生啊。他学问很好,你看他这首诗,他作得就非常好。

冯道写的这首诗里面,“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我们介绍“灵椿”跟“丹桂”。“灵椿”其实是什么?“灵椿”就是因为是形容窦燕山,窦禹钧,因为他活到八十二岁,他一生修德有功,性德成就,积功累德,所以谈笑而终,可以讲他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也是谈笑而终,所以修得这么好的一个父亲,称他叫“灵椿”,一点都不为过。

这个香是什么?我们以佛家角度来说,它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他本来没有儿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八个孙子都是显贵。这不得了,没有一个是来讨债的,都是来报恩的,因为他都结善缘。那本来四十六岁的短命,活到八十二岁,延寿三纪,一纪十二年,三纪三十六年。我看大概只有净空法师,再下来就是窦燕山了。净空法师延寿多少?上次我们讨论过,四十八年,过年应该九十三了。这不得了啊,老和尚是历史上延寿最长的。所以我们每一个身为老法师的弟子,我们都与有荣焉。

所以这个香椿是一道菜,它是一道菜。我们介绍香椿。因为煮素食的人都知道有香椿饼,香椿的这个炒菜,很香嘛,我也满喜欢吃香椿饼。那香椿在古代称它叫大椿。古代传说长寿叫大椿,有一种树叫大椿,大椿都把它形容是长寿,后来就比喻它是父亲。譬如说,用长寿来形容高龄,譬如说椿年,椿树的年龄,比喻长寿。椿龄,比喻人寿(祝人寿考),祝你长命百岁,叫椿龄。古代人很有学问,他就祝福你椿龄,就是祝福他长命百岁。那椿寿呢?大椿的寿命,比喻长寿、高龄。

这是我们解释“灵椿一株老”,为什么是灵?因为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他积功累德,德行成就,所以叫香。那佛家讲叫开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

香椿,它是一种落叶乔木,叶有特殊气味,花芬香,嫩芽可以做菜食,可榨油,有香椿油,它的根跟皮跟果可以做入药。所以江逸子老师他的家的客厅,有挂了一幅这个“椿在庭,萱在堂”。那“椿在庭”,因为江逸子老师画的那一幅画,是旁边一株香椿树,很高,一个男子跪下去,在欣赏这个金针花。那么有一个外国人就来看江逸子老师的这个画展,他说,一般来讲,欣赏那个花都是女孩子,怎么会一个男孩子跪在那边呢?然后怎么前边是金针呢?那旁边有一棵树代表什么呢?

这个就是其实刚开始我也看不懂,后来我请教江老师。我昨天才去他的这个台中的家,跟他谈一些事情,看看他老人家。我跟他私交非常好,他常常叫我下去,那我都会供养老师,跟他一起用餐,非常地欢喜。我是敬老尊贤,他是圣贤,我学习老法师啊。然后他就跟我解释说,我问老师说,为什么这里有一株香椿树呢?一个男孩子跪在一个金针花前面?它是一个庭院嘛。他说,椿在庭,萱在堂。一般讲椿都是指父亲,父亲在外面奋斗,庭代表外面。那为什么还跪在那个金针花前面,旁边是一棵香椿树呢?这代表慎终追远,尽孝。所以这个是个孝亲报恩图。

那个外国人经过他这样一解释,哎呀,你们中国画太有意境了。就像毕加索的画谁看得懂?我说你自己去解释啊,随你的意境去解释。中国文化就是味道不一样。因为毕加索的画你怎么看都看不懂,他不知道在讲什么,思想怪异,画出来的画也怪异。当然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是没有错了,但是比起中国这种有智慧的画家,那画出来的意境就不一样。

江老师现在正在画《地藏经》,已经画成了《极乐世界妙因图》《妙缘图》《妙果图》。他说,《妙因图》,妙因童子曾经来给他入梦,在梦中跟他赞叹。我们都知道《无量寿经》里有“同名妙音如来”。那位菩萨说,我不是那个妙音,不是音乐的音,不是妙音,我是因果的因。江老师说,都没有听过有一位妙因菩萨,只听过音乐的音,“同名妙音如来”嘛。他跟他讲说,我是极乐世界的菩萨,特别来跟你赞叹,他说,你画得太殊胜了。那个基本上来讲都不是一幅画一次完成了,他是三幅连在一块,连线都没有歪掉,高明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后来经过江老师这样解释,哦,跟这里讲的一样,“灵椿一株老”。所以椿庭是指父亲,所以世间称父亲叫椿庭。上古时期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个是解释到“灵椿一株老”,这指窦燕山,就是他们家有这么一宝,有德行这么好的父亲,所以诞生了五子八孙显贵。

“丹桂五枝芳”是指他五个儿子,五个儿子我们上一集已经介绍过了,我们就不再介绍了。五个儿子都当大官,高官显禄。那为什么叫“丹桂”呢?这个我们介绍一下。“丹桂五枝芳”,尤其现在的学生,坦白讲,你跟他问“丹桂”,学生现在也不懂啊。你现在去问大学生说,什么叫“丹桂”?他不知道。所以中国文字很美,中国文字真的美。你看,人家古代就两句话、两个字,就可以形容这么高的意境,“丹桂”。如果你不读古书怎么会呢?所以老法师讲的没有错,他说,文言文很重要。你看毛泽东文言文很好,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于讲开国的这个,我们古代人叫国君,他文章很好,他学问很好,他文言文的底子也厚。老法师说,你文言文好,你可以跟孔子沟通,你可以跟孔子交流。

所以这个“丹桂”,中国人有学问,它是植物的名称,是桂花的一种,九月到十月开橙红的红色小花,香气浓郁。你看,这也是形容一种香。所以一个人德行修得好,哎呀,入芝兰之室啊。譬如说这个人家里学问很好,他家书房藏书丰富,很有古代的味道,就叫做入芝兰之室,在书香的世界里面。所以一般形容说,这个地方藏书很丰富,都叫书香世界。那我们称这个人家学问很好,譬如说他这个家爸爸是教授,而且很有德行,他们家的子弟都很会读书,而且孝顺,彬彬有礼,我们称他这个家庭叫书香世家,这个出生在书香世家啦。你看我们就没有书香世家,我们得靠自己努力呀,父母亲不认识字,“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所以我们不是书香世家,那我们现在就好好努力呀,老和尚说,背《古文观止》,背古代好的经典文章。所以香气浓郁,代表“丹桂”这种芬芳。

那“丹桂”的第二个解释,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第,就是考中的,称为折桂,故以丹桂比喻登科及第或秀拔的人才,这叫“丹桂”。所以不经过这样解释,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丹桂五枝芳”。“丹桂”就是比喻登第,登科及第。譬如说,古代人讲说,愿你这回赴京赶考,能顺利攀上丹桂。或者是说,他是一位丹桂之才,深受师长赏识,也可以这样说。

第三点,古代人称人家的儿子,就是客气尊重,称他桂子。这个桂不是我们现在讲富贵的贵,我们一般人讲桂子,其实就这个桂子。这桂子就学问就很大了,比喻子女,例如“丹桂满膝下”、“年过半百,却仍丹桂凄凉”,他们没有子女,所以“年过半百,却仍丹桂凄凉”。

好,第四个,传说月中有桂树,因此常以丹桂代表指月亮。例如“一轮丹桂”、“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所以古代的人家这些诗人也好,古代这些诗人他们所写的这些文章,就是跟现代不一样,就是让你觉得那里面意境无穷,法味无穷。

因为上一回我们解释到“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还有冯道的这首诗,我们特别做这样的一个补充。

好,我们看今天要讲的经文。请各位看《安士全书》第七十二页:

“免死得元。(感应篇笺注)。”

“河南潘解元。附二友入省乡试。寓有神相。密语二友曰。潘君将有大难。须急避之。二友遂托言寓小。各赠二金。使另觅寓。潘随借一小寓。夜于水次。见一妇投水。询之。云。夫买棉花织布。积若干匹。夫出门后。卖得四金。不意皆假银也。夫归必见责。故寻死耳。潘急出袖中四金与之。归寓乏用。寓主多出诟语。乃借宿于寺。寺僧梦诸神鼓吹下降。云。试榜已定。奈解元近作损德事。上帝除名。尚未有代。一神云。此寺内潘生可。一神云。相当横死。安可作元。一神将二手摩其面云。今非解元相乎。僧默识之。厚加款待。试毕。往二友寓谢。相士一见大惊。曰。公作何阴德。成此异相。今首魁多士矣。榜发果然。”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解元”,科举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

接下来我们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样,我不讲《感应篇》,我也不知道这些古代科举考试的名称,我们来介绍一下古代科举考试。因为提到“乡试”,还有“解元”,还有状元、进士,很多人不懂这些古代科举的名称,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

解元、乡试,古代科举考试。古代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是皇帝主持的,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其实,科举考试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隋文帝以后才有的。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都是什么样?官员都是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都是他父亲当大官,从他们的家庭里面,去挑他们的子弟出来当官。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当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正真才实学的,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了改变这个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就是隋朝开始。

那么总共分三种考试,一个是乡试、一个是会试、一个是殿试,这三种。那我们现在分别来介绍。

乡试,是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直隶省就是以前朝廷会单独设一个省叫直隶省,大概是在今天河北省这个地方,有北直隶、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称为乡闱。考试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所以称为秋闱。凡是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都可以应考。

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据我父亲说,我们黄家的祖先里面,也有人考上武举人,就是他的功夫很好,他的比武功夫很好,考上武举人。就乡试里面考中的称为举人,俗称孝廉,也就是我们孝廉讲堂的孝廉。古代这是什么?举孝廉。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叫什么?叫解元,就我们现在,刚才讲过的,解元就是第一名。乡试,是地方最基层的开始考取的话是乡试,第一名叫解元。

所以乡试中举叫乙榜,或叫乙科。放榜的时候,正值桂花飘香,所以又称为桂榜。我们刚才讲介绍“丹桂五枝芳”,桂花飘香刚好又在八九月的时候。放榜以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我们也解释过了,鹿鸣宴就是等于一个宴会,欢迎跟慰劳这些考上举人这些读书人,举行这个鹿鸣宴。席间要唱〈鹿鸣〉诗,《诗经》里面有〈鹿鸣〉诗,要唱这个歌,〈鹿鸣〉诗,然后要跳魁星舞。这是乡试,考中了叫做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各位这样就有印象了。

再来,再往上提升到省了,会试。会试是由礼部(教育部)来办的,主持全国考试。这是全国性了,有点像现在高考,有点像现在的高考,我们台湾叫高等考试。这个会试就由礼部主持这个全国考试,称为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逢辰、戌、丑、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所以称为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的一级的考试,所以它的主考官、同考官、提调官都由比较高级的官员来担任。主考官称为总裁,或称为座主,或称为座师。那么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或称出贡。这个在《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这个出贡,就是这个意思。别称明经。那么考上这个会试第一名的称为会元。这个是第二级的考试。

现在进入最高的殿试。殿试是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是最初是三月初一,应试者为贡士,就刚才讲的,他考过会试叫做贡士。乡试考过叫举人,会试考过叫贡士。那么这些贡士他都可以参加。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只考时务策一道,你要写论文。殿试毕,当殿试考试完毕以后,第二天就读卷了,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一甲、二甲、三甲,一甲是三名,赐进士及第,它的名字叫进士及第。所以举人,解元,会元,如果是乡试的话是举人,会试是贡士,如果是考上殿试的,都称为进士及弟。

那么第一名是什么呢?第一名叫状元,或者叫鼎元,一般都习惯用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就一甲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那么一、二、三甲统统叫做进士。进士榜就称为甲榜或甲科。进士榜它是用黄纸书写的,所以称为黄甲,也称金榜。所以现在称学生考试考中了,我们现在都还用金榜题名,其实金榜就这样来的。古代考试是用黄纸书写,称为黄甲,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这个如果我们不介绍的话,你现在问那些大学生、高中生,什么叫金榜题名?典故何来?不知道,只知道是考中,这是这样来的。

那么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再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叫状元。如果三个连续都考中的话,从解元跳到会元,再从会元跳到状元,哦,那不得了,叫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考试中的佳话。在明代,连中三元历史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洪武年间的黄观,还有正统年间的商辂,两个人而已。

所以我觉得这个像刚才鹿鸣宴,还有这种像金榜题名这些,我觉得是很有传统文化的味道。所以现在高考考上放榜,就放榜,就回家了,准备去担任官职了。所以应该要仿照古代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到时候有譬如说考选部长,或者是有这些,我们台湾叫考试院长、考选部长,举行现代的鹿鸣宴,来慰劳这些考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甚至高考前十名。这个都是一种恢复这种古代的这种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是特别提到这个“解元”,我们来介绍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也让大家能够知道古代科举考试是怎么来的。

好,再来看下面,“寓有神相”,“神相”是什么?很会看相的,善于相术的人称为“神相”。“寓有神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投宿在旅店里面,正好有一位神准的相士。

“水次”就是水边,船只泊岸的地方,就像码头,例如码头。

“积若干匹”,这个“匹”跟匹,几匹布一样,计算布帛类纺织品的单位,叫两匹布,例如说两匹布,这个“匹”。

“诟语”,“诟”就是指责、责骂。

“梦诸神鼓吹下降”,“鼓吹”是一般仪仗乐队。“下降”,莅临。就是指诸神在伴随着鼓吹乐声中莅临,叫“诸神鼓吹下降”。

“僧默识”,这个字这个地方念志,不是识。“僧默识之”,“识”就是记下来、记录。

“首魁多士”,“魁”是首位,第一。“多士”是众多的贤士。所以“首魁多士”就是在本次考试当中,位居众考生之首。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救人一命,免死得元(摘自《感应篇笺注》)。

河南潘解元,跟随两个朋友进省城参加乡试。旅店有一位精通看相的人,偷偷地告诉两位友人说,潘君将有大难,你们必须赶快躲避他。二友就托说房子太小,各赠两金给潘,让他另外去找房子。潘就借宿在一个小店。夜里走到河边,看见一位妇女要投水自杀,急忙询问。她说,丈夫买棉花织布,积下好几匹,丈夫出门后,我卖了四金,没料到这个得到的是假银。丈夫回来一定会责难我,所以想寻死。潘急忙拿出身上四金送给她。

回旅店缺钱,店老板,店主就责骂他,于是他就到一所小寺庙借宿。寺僧,寺庙的僧人梦见许多神灵打鼓奏乐,随云下降,说考试录取榜已定,只因为原定解元近来做了损德的事情,上帝除名,还无人代替。一位神就说了,这寺内潘生可以啊。一位神就说了,他的命相应该要横死,怎么可以做解元呢?那么一位神明就两手摸了一下潘的面,现在不就是解元相吗?这个寺庙的僧人暗中就记住这个梦,醒来以后第二天,对潘生非常厚加款待。考试完毕以后,潘生就往两位朋友住处去感谢,看相的人一见大惊说,你做了什么阴德呢?变成这个非凡的相呢?恭喜你已经考中第一名了。发榜果然是第一名。

那么这一件公案“免死得元”,就是现报,现做现报。我们来探讨一下现做现报。

老法师说,佛经上说人的寿命,他本来是说他什么?本来这个神相是说他,说他有大难,叫他两个朋友赶快离开他。大难就是他本来应该横死,因为后来在寺庙里面的时候,有一位神说他是横死相,那就是短命。那为什么后来就延寿呢?因为他救人。所以佛经上说,人的寿命每隔一百年减一岁。这个我们以前讨论过小劫、中劫、大劫,一增一减,人从寿命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再从十岁,每隔一百年加一岁,一直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就一小劫。

佛经上说,人的寿命是每隔一百年减一岁,那为什么现在医学进步呢?而且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寿呢?现在不是大家都说讲长寿村吗?我们现在讲流行的这个医疗的名字叫长照,长照计划就是家里都年纪都很大,需要这个长照计划,就是必须要照顾这些老人。他就请问净空法师说,佛陀说这个每隔一百年减一岁,不就是等于说是矛盾了?或者是说有另外一个意思吗?老法师答复说,对于佛的教诲不用怀疑。人的寿命若是因为医药能够帮助延长,那因果定律不就推翻了吗?每一个人都长寿,那做坏事的也长寿,做好事的也长寿,大家都长寿,是这样的吗?

老法师说,佛讲人寿每隔一百年减一岁,这是讲平均寿命,不是对某个人讲的。每个人过去生所造的善恶业因都不一样,因此业报的寿命也会不一样。佛法上说,健康长寿是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的果报,所以他得健康长寿,就是这个道理,是他的因好,不是现在医药进步。如果是医药进步,为什么有人会短命?为什么有些人会中年就得怪病死掉呢?得癌症死掉呢?那为什么有些人会是车祸横死的呢?那就不是很不公平吗?如果说医药进步的话,每一个做医生都长命百岁。那事实上,医生,心脏病的医生,到最后自己心脏病往生。我们台湾的报纸也常常在报导,很多我们台湾癌症医生,中年、壮年早逝,他本身是癌症的医生,他自己治不了自己的病。

我们这边,附近有一个我们平常都有在互动的一位弘扬传统文化的慈心经典文化教育协会,他们去年办了一个医学讲座,那么请了一位张燕教授,张教授她专门讲健康医学。里面就有一位这个慈济医院的医生,他本身是壮年,他得癌症,最后改变饮食习惯,当然他自己本身也有发愿,最后改变命运了,变成癌症这个业能够消掉,最后恢复健康。

所以老法师说,命里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你命里没有那么长的寿命,就是再好的医护治疗也没有办法。台湾话说,神仙难救无命客,没有命的人,神仙都难救,这神仙难救没命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想要长寿,到处去求不死的药。现在的日本的祖先就是徐福,所以老法师说,徐福是他们徐氏的祖先。当时秦始皇就是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到日本去求仙药,最后在日本落地生根,变成现在日本人了。秦始皇想求不死的药,但是秦始皇还是命终,他命终还是要死。所以长寿与这些医药、保健没有关系。

新加坡许哲居士,活到一百零一岁,老法师在讲到她的时候,她当时是一百零一岁。她没有保健,她没有吃补品,没有吃任何补品,一天只吃一餐,只吃一些生菜。一般人看到这些东西都说没有营养,但是她却是健康长寿。因为许哲都专门在做什么?她关怀老人,老人院,照顾这些贫穷的孤独老人,每天都去当志工,做快乐的志工,所以她健康长寿。而且最主要是什么?许哲她心念清净,她纯净纯善。她走在路上,人家问她说,许哲啊,这个路上有好人、坏人吗?她说没有,统统是好人。老法师说,她是菩萨。菩萨怎么样?菩萨不落印象,她眼见色、耳闻声,她是用根性,她不落印象。谁是不落印象呢?只有法身大士才是不落印象。为什么?因为他不起心不动念。菩萨才是不落印象,所以许哲是菩萨。她健康长寿,她的寿命是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这个问题只有佛才能够讲得圆满。

所以不是像你现在讲说医药进步,医药进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医药进步,只可以说人的疾病会少一点,因为它有对治。但是再怎么对治,你还是没有办法解除那个业力的问题。所以病由业起,业由心造。我们说,病有生理病、有业障病、有冤业病。那你冤业病就没办法了,必须要解冤释结。业障病必须要透过忏悔改过,要忏悔业障,病才会好。所以医药进步,只可以说人的疾病会少一点,这是外缘。是不是能够真的减少?不见得。现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发现不知名的瘟疫,医学上找不到原因。所以若整个世界人口寿命做一个调查,平均寿命确实如古人所讲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寿命一平均,就跟佛说的很接近了。你要这样讲才说得圆满、说得通。

这是第一个探讨,到底长寿跟医药有关,还是修无畏布施有关?当然是无畏布施了,因不一样嘛。否则因果就不通了,那今天就没有因缘果报了,那好人也长寿,坏人也长寿,这公平吗?所以不对。所以第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会长寿?跟这个潘解元一样,他救人,他无畏布施,所以他本来是横死的相变成延寿,而且还中了解元。

那第二个问题,我们一般说,相随心转,相由心生。法师说,他这个问问题的问老法师说,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相貌来对照修行的功夫,老法师说,我们可以按照各人的相貌来对照自己的修行功夫。请问,相貌比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较差吗?他问老和尚这个问题。

老和尚说,不一定。老和尚答复说,不一定,因为人的相貌跟前生所修的福报有关。四十岁以前,相貌的好坏是前生注定的,这是过去生中的福报。四十岁以后,相貌好坏自己要负责任。也就是四十岁以后,相貌会变。确实,我如果拿我以前的相貌来跟现在对照,以前比较凶,现在比较不凶了,他们都说我现在相貌是慈眉善目。以前是杀气腾腾,很多人看我以前当警官的相片,杀气腾腾,从来不笑的,我现在讲经都会笑,以前是不笑的,很凶喔,修行的关系。

所以相貌好坏,四十岁作为一个关键,是一个关卡。这句话什么道理呢?从出生以后,这四十年,心行的善恶决定影响你的相貌。所以年轻的时候相貌很好,晚年了后相貌不见得好。老和尚你注意看他,老和尚那个在台南极乐寺,如果你们去参访的话,在老和尚那个会客室的五楼,佛堂旁边有挂着老和尚受戒的相片,受三坛大戒相片。老和尚那时候怎么看都不像现在的老和尚,瘦瘦干干的,老和尚年轻的时候相片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修行,修德有功,相随心转,刚才讲这个,我们刚才探讨的是相随心转。

那么老法师说,相貌是会变的,变好还是变坏,跟你自己的心行有关,也就是你的起心动念、你的生活行为,有决定的因果关系。佛说,菩萨修行作佛,特别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我们以前有讨论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善因得善果。佛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修相好庄严?我们说,“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佛陀为什么用一百劫时间来修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呢?他是一种表法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众生都希望自己的相貌好、身体好,佛就做这样的示现,什么样的相貌是由什么样的业因修成的。所以你如果都是慈悲心,你就很像观音菩萨。如果你跟地藏菩萨一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就很像地藏王。你能修这个因,就一定得好果报。所以重要,最重要还是在发心。

我讲个笑话给各位听,我们讲堂平常每个月的供花,都由一群老菩萨跟年轻的菩萨共同发心。我每次都跟我们志工,跟他说,给我随喜一点,我要随喜二百、三百。我们那个王姓志工就跟我讲,老师,不行,你太庄严了,你不能再捐钱了。我说,我也要修福慧,给我随喜一点,二百、一百。那我们一般都说,佛前供花,来世相貌庄严,对不对?但是其实我个人的体会,真正的发心,就是老和尚讲的,真正是那个心念,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自然就会相随心转,发心很重要。你如果是一直买花供佛,当然也是会种好因,但是基本上你还是要发广大心,供养十方佛。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提到这个潘解元,他短命相变成延寿,我们特别提到这个,如何去改变命运,一样是要修,改变命运,求健康长寿,还是要修无畏布施。再来是跟修行有关,尤其是四十岁以后。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再来,看下面的按语:

“(按)作一善事。须是若决江河。沛然莫御。方能成就。潘君若算到自己进场盘费。未有不废然中止者。唯其但知有人。不知有己。所以费止四金。免一横死。而复得元也。犹忆己巳年冬。余在澄江应小试。时有门斗朱君玉者。失去他人所寄之金。几不欲生。余闻恻然。欲助其少许。苦于资粮告匮。不果。未几。余即归昆。迨文宗发长洲覆案。余已列在第二。然但有坐号而无姓名。人皆莫识。余遂以覆试不到除名。此时昆邑实无长洲案。有之者唯朱君玉。朱与余又不甚相识。初不知第二坐号即余也。向使当日不顾自己盘费。稍助其资。彼于感恩之下。必以覆案示余。余亦不至除名。复阅二年而始遇矣。盖观于潘而益愧云。”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名相注释:

“沛然莫御”,“沛然”就是盛大。“沛然莫御”,我们古代讲,句子叫沛然莫之能御,就是做好事的时候,就勇猛无畏、毫无畏惧、全力以赴,叫“沛然莫御”,盛大、充盛这个样子。就是江河决堤,水流充盛,无法抵御,形容决心很强烈。

“进场”,古时候,士子,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进入试场。

“盘费”,旅途费用、路费。

“己巳”,这个“己巳”是康熙二十八年。这个“己”是天干,我们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巳”就是子、丑、寅、卯、辰、巳,这个巳时大概是在早上九点到十一点。所以己巳年就是康熙二十八年,当时周安士先生是三十四岁。

“澄江”,江苏省江阴县的别称。古代长江东流到此,因为江面很宽,水流比较缓,那沙就比较多,所以就称“澄江”。“小试”,“小试”是古时候太学生、童生应贡举及学政、府县之考试。这里是指府县的考试,叫“小试”。

“门斗”,“门斗”是官学中的仆役,官学中的仆役、门子和斗级的合称。教官有学田,供役者,以司门兼司仓,故称“门斗”。

“告匮”,“告匮”就是告罄,就是财物快用完了,财物用尽了。

“未几”就是不久。

“昆山”,“昆山”在今天江苏省东南部,安士先生的故乡。

“文宗”,“文宗”就是明、清时代称提学、学政为文宗,并且可以尊称他叫试官,就考试官。按,周安士当时是以童生的身份,参加秀才的府试,或者是院试,由提督学政主持。

“长洲”,“长洲”是明、清时代江苏苏州府治,在今天江苏省吴县,就“长洲”。

“覆案”,清代考秀才须经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县试共六场,称一考五覆,通过了称为童生,童生有资格考府试。府试也有六场,而院试只有两场,称为正场跟次场。次场又称为覆考,覆考通过,才成为准秀才。准秀才之后必须要加考一场,以决定名次,叫覆红榜。最后用红榜公告,被录取称为进学,统称生员,俗称秀才。那么这个地方“覆案”,就是院试的覆考。

再来,“昆邑实无长洲案”,因为长洲是苏州府的府治所在,所以府试跟院试的名单自然是在长洲才有,“昆邑”,就是昆县,昆山县,它是县治,所以并无其案,并没有这个名额。至于周安士先生为何在考试完毕之后,未前往长洲查榜,实情则不可考。

“复阅二年而始遇矣”,清代童生考秀才,三年两次,分别订在每年的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等年。周安士先生于己巳年覆试不到被除名,必须要等到两年以后,也就是辛未年,才能再参加考试。也就是康熙三十年,周安士先生通过覆试,故说“复阅二年而始遇”。意思是说,他经过两年以后才考中。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这是讲周安士本人。

做一件好事,必须要像决堤的江水,江河大水一样滚滚而去,不能抵抗,才会有所成就。潘君如果顾虑自己进场的盘费,那么他的做法就会中止。因为他心里上只有别人,没有自己,所以他布施虽然只有四金,他却能够不但自己免得一个横死这个命,而且还考中解元。回想起在己巳年冬天,我周安士在澄江应小试,当时有个门斗叫朱君玉,丢失了别人寄放在他那里的钱,他痛不欲生。我听到后很同情,想要帮助他少量金钱,可是苦于我的费用、盘费已经快用完了,缺乏,所以我没有做。没有多久,我就回到家乡昆山。

等到试官发下长洲覆试的名单,我被排列在第二名,可是因为案卷上只有座号没有姓名,人们都不知道是谁,我因此就以覆试不到被除名。当时昆山实际上并没有长洲的案卷,因为昆山是县治,只有长洲才有,长洲人只有朱君玉,就是那个丢掉帮人家托管金钱的那位门斗。朱跟我又不相识,当时也不知道第二号的座号就是我。假使我当时我不顾自己的盘费,我助他一些钱,他一定会在感恩之下,把覆考的情况告诉我,我也不至于被除名。所以我必须要过了两年,我才跟他相遇。跟潘君这个救人的故事相比,我感觉自己很惭愧。

所以周安士菩萨很谦卑。他的意思是说,行善要及时,当下就决定了,沛然莫之能御,那个第一念心就是跟菩提心相应了,那是真心布施。真心布施是供养,不是布施。为什么?他当下有清净心、有平等心、有慈悲心、有孝顺心、有恭敬心,那个是供养,不是布施。那供养,那个供养是菩萨的行为。菩萨的行为是一念三千,尽虚空、遍法界,量等虚空。所以他四金,四金哦,就可以救他的命,改造他的命运。为什么?因为他是真诚供养。真心布施是当下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他当下只有对方,没有自己,灭罪,消他的罪业。所以一文可消千劫之罪,就这个道理,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这样讲。那个布施两文钱的到宫廷里面那个女子,她还没有到宫廷那个时候去一个佛寺,老僧亲自帮她忏悔,她才供养两文钱而已,她到皇宫里面发达了,当皇后娘娘了。就是这道理,这是真诚供养。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蠲租得第。(汇纂功过格)。”

“华亭士。李登瀛。家贫。仅田二亩。佃户以疾荒其产。卖子偿租。李知之。恻然曰。尔以病故。不能治田。非汝咎也。我虽贫。尚能自存。奈何使尔父子离散。急取银去。赎尔子归。其人以主家不肯为虑。李曰。我贫儒。且让汝租。富家大室。亦知积德。我当为尔言之。遂与同往。因得赎归完聚。佃户日夜祷祝。康熙甲子。李登贤书。乙丑联捷。”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蠲租”,“蠲”就是免除,蠲免、蠲除。所以意思是说免除租金。

“华亭士”,“华亭”这个地方是指上海松江区,古代称为“华亭”。“士”是读书人。上海松江是现代的名称,以前古代叫“华亭”,就华亭有一位读书人。

“佃户”,“佃”就是租,“佃户”就是租种地主的土地的农户。

“主家”,雇主之家。

“康熙甲子”,康熙二十三年。

“李登贤书”,“李”是指李登瀛。“登贤书”是乡试中式为“登贤书”,也称为举贤书。

“乙丑联捷”,“联捷”就是科举考试,中二科或三科,接连及第。连贯上文,连贯上文就是他连中两科跟三科的考试。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免租赎子,考试高中(摘自《汇纂功过格》蠲租得第)。

华亭地方的贫儒李登瀛,家里很穷,只有田产二亩。佃户因病荒废了种田,卖子还租。李知道以后,心中不忍,李说了,你因为有病,不能种田,不是你的过错。我虽然贫困,但还能活下来,怎么能够使你父子离散呢?快取钱去,赎回你的儿子。佃户担心儿子的买主不肯而忧虑。李登瀛说,我一个贫儒,我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尚且都能让你的租,让你免租,富家大室也知道积德,我为你去说话。就与佃户一同前往,因此使他们父子团圆。佃户日夜为李登瀛祈祷。康熙甲子,李登贤书,乙丑连捷,连传捷报,李登瀛连中二科考试。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哀哉农也。终岁勤动。无时得暇。合家劳苦。无人得安。千仓万仓之粟。皆从其肩上而来。千坑万坑之粪。皆从其肩上而去。或忍饥而戽水。或带病而力耕。背则日暴雨侵。肠则千回万绕。一至秋成之候。田中所收。尽偿租债。四壁依旧萧然。八口仍无聊赖。非仁人君子。目击而心伤者乎。昔诸景阳。闻佃户死丧。必涕出助之。丁清惠公待佃户如父子。陆平泉先生。凡遇寿诞。佃户必免米若干。加爵。则又免。得子得孙。则又免。所以贫佃感恩。租税反不亏空。彼锱铢必较者。一时自为得计。岂知冥冥中。复有操大算盘者。起而尽削其禄乎。观于李君。则二亩之所收多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戽水”就是汲水的农具,要去引水的这个农具。所以“戽水”就是汲水来灌溉农田。

“聊赖”,“聊赖”是依赖,生活上的凭借,或者精神上的寄托。

“诸景阳”是江苏昆山人,明万历进士,官到礼部主事。

“丁清惠公”就是丁宾,丁敬宇,这个在《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他的名字。他是嘉善人,明朝隆庆进士,官到南京工部尚书。他死后追称为清惠,谥清惠。

“陆平泉”是陆树声,他是嘉靖状元,官当到礼部尚书。

“锱铢必较”,“锱铢”就是“锱”和“铢”,比喻微小的数量。就是对很少的钱、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痛苦啊农民。一年勤劳,没有时间空闲。全家劳苦,没有一个人安逸。千仓万仓粮食都从他们肩膀上来,千坑万坑粪便都从他们肩膀上去。有时候忍耐饥饿,灌溉稻田,有时候带病努力耕作。背上日晒雨淋,心里筹划盘算。一到秋收时期,田中所收的收成、稻谷都还了租债,家里依然家徒四壁,依旧空空,全家仍然没有依靠。这不是仁人君子看到都会伤心吗?

从前诸景阳听到佃户死丧,一定流泪相助。丁清惠公对待佃户如父子。陆平泉先生凡是遇到寿诞,生日寿诞,佃户必定减租若干,如果他自己升官加爵,又减掉佃租若干,如果他得到子孙,又减掉佃租若干,所以贫穷的这些佃户都非常感恩他,每年缴的租税反而不亏空。对那些斤斤计较的人,一时自以为得计,哪里知道冥冥之中还有个操大算盘的老天,还有因果,一笔总帐目出来就全部收去了他们的福禄。看看李君在二亩田上的作为,就可以推知他的收获是很多啊!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逆旨害民。(功过格)。”

“淳熙初。司农少卿王晓。尝以平旦。访给事中林机。时机在省。其妻。晓侄女也。垂泪诉曰。林氏灭矣。惊问其故。曰。天将晓。梦朱衣人持天符来。言上帝有敕。林机逆旨害民。特令灭门。遂惊寤。今犹仿佛在目也。晓曰。梦耳。何足患。因留食。待林归。从容叩近日所论奏。林曰。蜀郡旱。有司奏请十万石米赈济。有旨如其请。机以为米数太多。蜀道难致。当酌实而后与。故封还敕黄。上谕宰相云。西川往复万里。更待查报。恐于事无及。姑与半可也。只此一事耳。妻泣告以梦。机不自安。寻以病归。至福州卒。二子亦相继夭。门户遂绝。”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淳熙”,宋朝孝宗赵眘的年号。

“司农”是古代官名,汉代主管钱粮,为九卿之一。清代因为,因户部主管钱粮田赋,所以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平旦”就是清晨。

“给事中”,“给事中”是官名,是秦汉为列侯、将军等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所以称他叫给事中。他专门伺候皇帝的,也就是皇帝旁边的侍从。明朝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之权。也就是他专门在督导这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弊端,要是有做错了,就是上奏给皇帝的这个奏章如果有错,他可以,他有权力,这个给事中有权力把它驳回。“封还”就是退回、重写,就是重新奏拟计划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语就是重新做计划。清代的时候隶属都察院,跟御史同为谏官,故又称给谏。

“省”是官署名称,指门下省,这个地方是指门下省。

“天符”,天庭的诏命。

“酌实”,“酌”是斟酌,斟酌实际的情况。

“封还敕黄”,“封还”,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敕黄”呢,是敕书,皇帝的诏书以黄纸书写,所以叫做“敕黄”。“封还敕黄”就是皇帝收回成命。

“无及”,就来不及。

姑且就是暂且。“姑与半可也”,“姑”就是暂且。

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十万石米”,这个“石”我们来介绍一下。一石是十斗,用现在的公斤等于六十七点九五公斤,如果换算成公克是六万七千九百五十公克。所以这个“石”是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大概一石等于现在的公斤是六十七点九五公斤。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逆旨害民,自取灭亡(摘自功过格逆旨害民)。

淳熙初年,司农少卿王晓,在一天清晨去拜访给事中林机。当时林机在官署,他的妻子是王晓的侄女,流泪对王晓说,林氏家要绝了。王晓惊讶地问她原因,他的侄女说,林机的妻子说,天将亮的时候,我梦见红衣人拿着天符下来,说上帝有诏,上帝有旨,“林机逆旨害民,特令灭门”。就惊醒了,情景仿佛还在眼前。王晓说,这个作梦罢了嘛,何必忧虑呢?这是个梦境而已啦,不用担心。王晓就留下一起吃饭。

等到林机回来以后,王晓就从容地问林机最近有做哪些事情。林机说,四川大旱,有关官员上奏朝廷请求赈灾十万石的米来赈济,皇上下旨按这个数量批准,也就是十万石。林机,就是他本人,我呢,林机以为米数太多,而且蜀道难走,四川的路很难走,应当调查情况以后再给他,给灾民。所以就封还敕书,而且还上谕宰相说,西川往返万里,再等查报确实以后,恐怕事情已经来不及了,就给一半算了。就只有这一件事情罢了。他的妻子哭着告诉她的梦境,林机心中觉得很不安。不久因病告老还乡,返乡,到福州就死掉了。两个儿子也相继夭折,门户就绝了。果然跟他太太的梦,这个林机的妻子的梦境完全一样。

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探讨,林机其实他,你要说他错,他也没错,只是他权力太大了,皇帝的这个圣旨,他可以缄封退还。就是说,这个给事中,他的官职刚才我们有提过,他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之权,也就是皇帝的圣旨,他可以跟皇帝建议,请皇帝收回成命,这个权力真的很大。就跟皇帝报告说,哎呀,不需要十万石,那个四川的路又很难走,而且整个实际灾情还不知道,是不是等查报清楚,再拨米粮给他们呢?但是因为西川往返那边的话,往返万里,这个路途很长,如果等到查报再拨米粮,可能也太晚了,干脆给一半了。

那换句话说,本来皇帝是给十万石,他只给五万石而已,其他有些灾民就饿死了。本来十万石,说不定还有剩,但是灾民都可以温饱啊,就没有人会死掉啊。那饥荒啊,灾难来有饥荒啊,皇帝要给十万石,你偏偏减五万石,只剩下五万石,大概有些人就饿死了,这些人就怎么样?跟林机要命。所以林机他本身就死掉了,他那两个儿子也死掉了,他们门户也灭绝了,这是很惨烈的果报。

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探讨,老和尚讲的,起心动念都有因果。这关键就起心动念啊。念头能生一切法、能变一切法,每一个念头的生灭,在法界里面都有影响。你在朝廷动一个念头,四川那边人就饿死了,那些灾民就饿死了。你动一个念头说,路途太远了,都还没有查报清楚,那给五万石就好,给一半就好了。你动这个念头而已,那边就有影响了,所以一念三千果然没错啊。不是没有事的,有些地方,在你动一个念头,其他地方都变动。老和尚说,你动一个念头,不是只有我们地球,其他星球;也许不在我们银河系,在别的银河系;也许不在我们这个佛国土,在他方佛国土,这么大的作用啊。这念头多可怕。

所以老法师说,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我们今天探讨这个给事中林机这个个案,我们要生警惕心啊,真的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啊。起什么作用,自己不知道啊,这问题自己不知道。在我们学佛这几十年的经验当中,老法师说,我们稍稍有一点体会,这个体会就是什么?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也是自己加持自己,我们起善念,我们加持我们自己;我们起恶念,减损我们自己。我们起一个善念,也许他方世界修善行,你回向给十方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可能因为你这个回向,他方世界,因为你这个善念加持他,他们真的是做增上缘。如果是个恶念呢?可能那个地方在造罪业,你这样起了这个恶念加持他,让他的恶业更加重。

所以起心动念要非常小心谨慎,绝对不能有负面的念头,我们现在讲的,用词叫负能量,不可以有负面的行为。自己造的业障,自己不知道,等到地狱阎罗王来告诉你。你看,他动一个恶念,玉皇大帝就知道了,“上帝有敕,林机逆旨害民”,上帝也没有派人来,可是你一动念它们就知道。我们常常讲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那个神的眼睛看到你,就像电那么快。所以给事中林机只跟皇帝奏这样而已,上帝都知道了,就降旨了,“林机逆旨害民”。就是刚刚老和尚这边讲,你自己造的业障,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地狱阎罗王来告诉你的时候,你已经后悔来不及了,你后悔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讲因果就有这个好处,我们纵使有做错,我们还来得及,我们还来得及忏悔,我们还来得及改过,为什么?因为我们读到圣贤,我们读到诸佛菩萨的开示,我们读到老法师的开示,我们有智慧了,这就是学因果的好处啊,你可以紧急刹车,这叫什么?悬崖勒马。那你不学因果,你不知道,都已经悬崖了,那掉下去了。老和尚说,你自己造的业障,你自己都不知道,等到阎罗王抓你去的时候,来不及了。所以起心动念,自己都要负百分之一百责任,这个老和尚常常强调的,你自己的罪报、自己的果报、自己的因果、自己的起心动念,你要负百分之一百责任,就是这个道理。

业因果报,自作自受。我常讲说,不作不受,自作自受。因缘果报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跟你的心念有关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造天堂,心造地狱。实在讲到这一段时,觉得真的心念很可怕。他其实也没有错,你要说他真有错,他其实严格说起来,坦白说了,他不够慈悲喜舍,待会儿我们就会探讨,不够慈悲喜舍,没有悲悯心,也就是他没有智慧,有福报没智慧。他有智慧,今天就不会这样处理,就可以消灾免难了。他有福报没智慧。所以业因果报,自作自受,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完全是自作自受。这件事情老和尚说,今天科学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

“按”,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而设官。民者。国家之赤子。而社稷之根本也。纵使君言不当赈。而臣犹当言赈。君言当济以少。而臣犹当言多。君言赋额不可亏。而臣犹当议减。如此谋国。方为尽忠。其福及苍生。正其流芳百世。虽寿考康宁。子孙荣盛。不足报其功也。苟或君言催科当缓。臣偏曰国用难濡。君言民已困而当通变。臣偏曰额已定而难纷更。如此举动。名为谄谀。名为逢迎。名为恋官而保妻子。其为民敛怨。正其为国招尤。虽身遭投窜。门户灭绝。岂足偿其罪哉。覆辙昭昭。前车不远。”

这一段写得非常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赋额”,赋税的数额。

“催科”,就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

“国用难濡”,“濡”就是沾湿,迟缓、滞留。这个意思就是说国政用度不可拖延。

“纷更”,变乱更易。

“招尤”,招致他人的怪罪和怨恨。

“投窜”,放逐、流放。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天为民而立君”,天为民而立国君,国君为人民而设官,百官。人民是国家的赤子、国家的根本。即使君王说不当赈灾,为人臣的更应该说要赈灾。国君说救灾要少量,做人臣的应该说要多量,要多一些。国君说赋税不能亏短、短少,做人臣的说税需要减少。这样为国家考虑,才叫做尽忠。能够使这个福报、福泽遍及苍生,他的清名流芳百世。虽在世长寿安康、子孙荣盛,也不足以报答他的功劳啊跟恩德啊。

如果国君说催科查税应该要暂缓,这个做人臣的偏说国家费用正急,不行,一定要催收课税,催科要立即执行。国君如果说人民已经很贫困了,应当采用变通的办法吧,人臣的偏说不行,这个税的数额已定、预算已定了,难以改变。这样的做法叫谄谀、叫逢迎、叫恋官位而保家小。他为民积怨,正为国招祸。即使自己被流放,门户断绝,难道就能偿还他的罪过吗?前车之鉴,离我们不远,应当要警惕啊。

今天我们所探讨很适合什么?国内我们这些我们的文武百官,要为民,心念苍生啊,视民如伤啊,公门好修行啊,要慈悲喜舍啊,要悲悯众生啊。

最后,我们留一点时间来探讨净空老法师开示,谈布施。因为“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以及这里面所谈的都是布施,那我们今天就来谈布施。

第一点,我们佛门有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经上说,凡夫在没有明心见性,自性无尽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一定要靠修德,要靠修行。若不知道修行,生活就过得很苦。因果的定律,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这是六道三途的原理。

世间人跟佛菩萨最大差别在哪里?佛菩萨是觉悟的,世间人是迷惑颠倒,世间人是没有智慧的。佛菩萨觉悟了,他有智慧。凡夫迷惑了,愚痴,没有智慧,思想见解脱离不了感情,感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果报差别就大了,绝对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想象得到的、所能见得到的。就差别说,一个是觉悟,是佛菩萨,凡夫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第二,世间人重视财利,世间人重视金钱,视钱如命。特别在现在的社会,所谓的经济挂帅的时代,经济挂帅的时代,什么都向钱看,不是向前面看了,是向钱看,金钱的钱,我们现在讲叫拜金主义。每个人都拼命地去争取财富,财富是能够争取得到的吗?命里如果没有财富,你不去种善因,如果你命里面没有财富,真能争到吗?老和尚说,如果命里没有财富的这个因,你真能争到财富,诸佛菩萨都要拜你为师,拜你为老师。其实你能争到的,还是你命里所有的,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的,我们如果懂这些道理,我们生活会过得很幸福、很美满,我们会心安理得,你才有办法做到什么?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你必须要懂这个因果道理。

命里没有的,怎么争都争不到。这个道理,《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为什么?因为小人去抢、去偷的,结果搞了半天,他偷来、抢来都是他命里所有的福报,他去偷跟抢反而减损他的福报,所以小人冤枉作小人了。君子乐天知命,他心安理得啊,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一饮一啄都是命中注定的。命是自己去创造的,是自作自受,命是自己去造作的。所以有些人谈到这一块说,佛家是宿命论,不是,佛家是创命论,是创造命运,它教你改变命运。

第三点,世间人所希求的三种殊胜果报,就是财富、聪明、健康长寿。佛家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的求什么得什么。但是你要懂得求的理论跟方法,要如理如法地求。如果你能够懂得求的理论跟方法,就是从心地去改变。你发心去做财布施,就得财富;你发心去做法布施,就得聪明智慧;你发心去做无畏布施,从因地下手,你就得健康长寿,这叫做你要懂得这个理论跟方法。那你如理如法这样去求,按照诸佛菩萨所教导的道理,按照圣贤所教的道理,去如理如法去求,没有求不到的。

财富是从财布施来的,财布施才是因。这一生拥有巨大财富,是过去生中修大布施、大财施,这一世中得到大果报。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果必有因,你不肯修因,哪来的果报呢?强取豪夺,损人利己,造作罪业,都不是得福,那是祸害。纵然夺到了,依旧是命中所有的,但是手段、起心动念就不善了,造的是恶业,这一生福报享尽了,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三恶道进去容易,出来难。

第四点,老法师说,他二十六岁开始接触佛法,听到方东美先生讲解佛经哲学,并且接受朱镜宙老居士的教诲。朱镜宙老居士送净空老法师一本《了凡四训》,还跟他讲很多因缘果报的故事。所以老法师这一生的因缘非常好,他碰到的第一个善知识就是方东美教授,他们安徽同乡。他第二位的善知识,朱镜宙老居士,教他改变命运,教他了解因果。

所以老法师说,大部分他这一生的遭遇,读了《了凡四训》以后,了凡先生年轻的时候的个性,造作的一些恶业,老和尚说他也统统犯了。了凡先生的过失,老和尚说他也有,他都有。了凡先生的好处,老和尚很谦虚说,了凡先生的好处他没有。他明白以后,他认真努力修行,改过修学,所以在这一生当中,晚年还有一点福报、一点智慧,寿命也延长了。老和尚说,他客气了,他说他不是明心见性,他只是懂得用真诚心去修三种布施。现在的世间人,心不正常,我们用真诚心去对待他,别人会怀疑,你可能是装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疑虑重重。

第五,老法师说,所以有财富是福报,但是福或是祸很难说,就有财富是福还是祸很难说。中国古圣先贤造文字,都是启发智慧的符号,都让你觉悟。祸跟福,形状上很接近。你看祸跟福,福下面是一个田,一个人有一个嘴巴,下面一个田。祸呢?下面这个口是开的,祸从口出。形状非常相同,意思是说,是福是祸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变成福;一念迷,福变成祸。譬如你拥有财富,你不知道去做好事,紧守这个财富,这是祸害。这个财富可以利益很多众生,救活很多众生的生命,你守住,不拿去救人,让那些人死于灾难、死于饥饿,就造了罪业。

像给事中林机,他家破人亡。他掌握那么大的权力是福报,可是他没有智慧啊。他的福报,他守住那个权力跟福报,他不知道去悲悯众生。皇帝要给十万石的米,他只给五万石,他的福报变成灾祸、变成灭门,全家被灭门,被上帝灭门,就是祸福是在一念之间,一点都没有错,祸福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变成福;一念迷,福变成祸。所以自古以来称为钱叫通货,通货就是要流通,不能止在那个地方,守在那个地方。止在那个地方,止住,止在面前就是罪,能够流通出去就是福,祸福在一念间。

第六,最后一点,往往有财富的人说,我愿意布施啊,但是布施未必到灾民手中啊。那就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错失修福的机会。有智慧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知道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做。有些人说,贪官污吏会苛扣赈灾。也很多人这样啊,哪个地方发生灾难,我们捐钱就说,不行啊,钱捐过去,那个贪官污吏就拿去了。有没有发生?有,我们不能说没有。但是你不能说,因为贪官污吏苛扣赈灾物资,林机也是犯这个毛病啊,这个自古以来都有,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性的问题,贪婪,但是毕竟是少数人。我们不能因为这样,救济赈灾的工作就不做了,关键在这个地方,那这样是我们的过失啊。

我们要以真诚心去做,真诚心能感动人。我们自己做得不好,是真诚心不够,我们把这些责任推给别人,这是没有智慧的。老和尚说,他的一生都是做无私的布施,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很认真努力去做。果报,老和尚说你们都看得见。全力以赴,就刚才讲,沛然莫之能御。老和尚说,物质生活所需不匮乏,聪明智慧年年增长,健康又长寿。这不是性德,这是修德,修来的。以上,老和尚说,个人可以这样,道场也可以修这三种布施。这是佛陀所说的正确的教法,如理如法地求,完全相应。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南无阿弥陀佛

GMT+8, 2024-5-18 13: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